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杨虎城参考书架>回忆杨虎城将军

  


回忆杨虎城将军-杨虎城部在陕北成立安边教导队前后的回忆

张志馥


  一 杨虎城部队进驻陕北概略情况
  一九二一年间,由于直系军阀的大军进入陕境,陕西靖国军各部在处境困难情况下,经不起军事压力与政治诱惑,大部靖国军易帜改编,唯杨虎城仍坚持靖国军旗帜,不避艰险,孤军与数倍之敌转战于渭北一带,但以众寡悬殊,四面受敌,械弹粮草一切补给无着。同时为了保存实力,继续进行国民革命,乃于一九二二年夏率部队北上三边,从事整训。十月,杨本人离开部队暂住榆林井岳秀处,部队则交由李子高负责,经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改编为陕北步兵团,以李任团长,孙蔚如任中校团附,辖三个营。第一营营长姬汇百,第二营营长冯钦哉,第三营营长王雨亭。团部同第一营住安边,第二营住定边,第三营住延安一带,从事整训。
  二 安边教导队的成立
  1.创办教导队的意义
  杨部撤到三边,在整训期间,首先感到由于大部分军官都是出身于行伍,缺乏军事知识,作战尚可,但对于训练队伍颇感困难。其次以往受过军事教育的一些军官,由于来自各方面,在环境、情况顺利的时候,尚能随部安心工作,遇到情况不利,或者困难的时候,即便脱离他去。为了培训骨干力量,加强部队训练,必须自己成立专门军事训练机构,为将来进一步扩展部队打下基础。
  2.教导队成立的概略情况
  基于以上原因,遂于一九二四年夏初,在安边成立教导队,隶属于团部,由团附孙蔚如负责组织成立。当时邀请具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担任训练工作,孙曾邀请原在冯玉祥部工作的同学赵寿山,并由赵代为邀请其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同事刘光甫、段象武等到安边担任训练工作,同时派人到陕北、关中各地招考青年学生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程度,也有一小部分是高小程度,笔者也是这次投笔从戎的一个。
  三 教导队的编制、教育训练和生活情况
  1.教导队的编制和组织
  教导队队长由中校团附孙蔚如兼任,队部设有教务和总务。教务由刘光甫负责教育训练工作,拟制教育计划以及教材讲义的编印等。总务由胡东明负责管理会计、伙食和一切杂务工作。由于学生是陆续招收的,开始只分编为两个排,第一排排长段象武,第二排排长赵寿山,以后又扩编了第三排,排长由教官李子伟兼任,共招收学生一百二十余人,没有编班。每一宿舍则由学生轮流值日,每周排长轮流队值星,每日由学员轮流队值日和管理伙食值日。
  2.教育训练内容
  教育主要内容是军事训练。分课堂、操场、野外三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课堂上主要讲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和四大教程中的有关课程,如战术筑城学、陆军礼节、内务规则等。操场主要操练基本动作和射击基本动作,如刺枪、拳术等。野外主要是战斗演习,筑城作业,以及夜间战斗演习等。
  3.一般生活活动情况
  训练不但紧张而且要求特别严格,每日除上、下午正式两操外,中午还有一次刺枪、武术或者加操。每日早晨起床后,规定五分钟时间要全副武装站队,也就是在五分钟内穿好衣服,打上绑腿,叠好床铺,带上枪弹、水壶、饭包,站好队,还有三十分钟的跑步。每日三次堂课,一堂自习。每次操课中间只隔十分钟,同学们大小便都是跑步,不然迟到就要受罚。每日正式操课的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还不包括其他杠架、跳高、跳远等项课外活动。每星期日是内务清洁大检查。每宿舍住三、四十人,打通铺,要求宿舍的被子叠的一样高,一样宽,而且棱角还要成一条线,的确是严格。每日两餐,由于陕北安边一带主要是黄米产区,因而两顿吃的都是黄米干饭,有时加些荞面花卷,或荞面面条。由于大部学员来自关中,初到那里时吃不惯黄米饭,生活感到很不习惯,虽然如此,但是同学们尚能克服困难,坚定意志,安心学习。
  4.出山南下进驻耀县和结束
  一九二四年冬,杨虎城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队于农历十一月间出山南下,进驻关中渭北一带。教导队隶属于总指挥部,亦随同总部南下驻耀县。于一九二五年农历正二月间扩编教导营,教导队改为干部队,进行了一次终结测验,作为教导营陆续成立各队的干部队。从此教导队即告结束。
  四 教导队在耀县扩编为教导营
  一九二四年冬杨虎城部进驻关中渭北一带后,由于形势的变化,部队迅速扩充,为了培养下级军官和军士,以充实骨干力量,在原安边教导队的基础上,扩编为教导营。于一九二五年农历正、二月间,先成立营部和第一队,三、四月间成立第二、三队,随后又成立第四队。营部和各队的军官、军佐、班长(军士)都是由原教导队中的学生提拔选用。教导营隶属于总指挥部,人员编制如下:
  营长孙蔚如兼,营附张警海,属员有军需、副官、军事教官、武术教官和其他人员等,下辖四个队:
  第一队队长刘光甫,队附张汉民、窦树民,司务长张奎耀;
  第二队队长赵寿山,队附孙志英、高超如,司务长杨子贞;
  第三队队长杨干丞,队附张世俊、王履修,司务长张履骞;
  第四队队长罗竹馨,队附刘英三、吴岱峰,司务长(名字失记)。
  各队招收学生大约一百人左右,编为九个班,每班设正、副班长一人,没有划分排。第一、二队招收的是学生,培训下级军官;第三、四队招收的是普通兵,培训军士。训练内容:主要是军事训练,以课堂、操场、野外三方面进行训练。
  一九二五年农历九月间,杨已任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教导营隶属于师部。这时第一队扩编为炮兵营,教导营由原第二、三、四队编成,赵寿山任营长,开赴陇县与甘军作战失利,多数官兵被俘,因而以后随着部队的变动而撤销。
  (一九六四年六月四日)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