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伟业篇-河连湾之行

侯占元

                                     
  1936年11月13日,陕北保安。
  这天,中共中央在一孔传说是北宋大将杨继业队伍凿开的石窑洞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者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张浩、何凯丰和林伯渠等。与会者着重讨论了当前国内形势,且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同时,还确定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名义,前去环县河连湾迎接二、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并协助彭德怀打好山城堡之战斗。
  周恩来此行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当时蒋介石坐镇西安,急急地调集了5个军的兵力,从会宁到固原一线由南向北分4路对红军发起进攻。同时,又命令马步青、马鸿逵等部沿兰州至宁夏段黄河进行防堵,想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二、四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之际,一举歼灭于甘肃、宁夏地区。敌情是严重的,然而更困难的是,由于张国焘的长期欺骗宣传,四方面军部分人对党中央一时还缺乏了解,心存疑惧,处理上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11月14日,周恩来临行之前,毛泽东与他又进行了单独交谈。首先由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此行的几项主要工作任务,想听一听老战友的意见:第一,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二、四方面军表示热烈地欢迎与慰问;第二,宣传一方面军一年来所取得的战绩,鼓舞士气,消除隔阂,增强团结,战胜敌人;第三,向张国焘及其他干部传达共产国际对中国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动员他们及早转向东去保安;第四,做好所有红军尤其是二、四方面军的后勤供给工作,保证不饿坏、冻坏一个红军战士;第五,动员苏区人民群众运物资、抬担架,积极支援前方部队;第六,组织当地游击队深入敌后,牵制蒋军,配合主力红军,打退敌人的进攻;第七,说服张国焘释放软禁的廖承志同志。
  毛泽东听了满意地笑了笑,然后一边吸烟一边也谈了谈自己的几点意见,第一,立即给定边李维汉和二十八军宋任穷、宋时轮发报,让危拱之领导的红军剧社迅速赶往河连湾为二、四方面军慰问演出;第二,做二、四方面军的工作,重点是做四方面军的工作,重中之重,是做张国焘的工作。为求党与红军的真正统一与顺利执行当前任务,对张国焘及其他干部不可求善太急。总之,对张国焘的态度是,不要太软,也不要太硬,诚意相处,避免硬化;第三,对四方面军要多宣传他们的功绩。说明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是好的,他们三过草地,两过雪山,英勇善战,艰苦卓绝,战功赫赫!第四,务必说服张国焘再不要干预军队的事,指挥权需掌握在彭德怀一人手里,排除干扰,才能尽快打破敌人的进攻;第五,我们目前的中心任务是打破敌人的进攻,红军作战方针应该是:逐步转移,诱敌深入,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对胡宗南部予以歼灭性打击;对毛炳文部和王均部相机予以打击;对东北军王以哲部则应积极进行统战工作。
  ……
  最后,毛泽东与周恩来还亲切地交谈了关于新的战略转移计划、与南京方面谈判、与西路军联系问题。
  11月正是初冬季节,萧瑟寒风一阵紧似一阵。15日这一天,周恩来与随行的参谋、秘书和警卫员等十多人,乘马从保安出发了。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只好日夜兼程地向西方迅速前进。从保安到河连湾一路上都备有兵站,来往的红军战士时有不断。第二天,他们赶到远近闻名的吴起镇。这座边塞古镇是因为战国时期一位守军大将吴起的名字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此落脚,并在此打了一个漂亮的割尾巴战斗。从此,吴起镇的名气要比当年以吴起命名时大得多了!这里居民不足百户,可现在办起了许多窑洞工厂,一时成了陕甘宁苏区的红色工业城市,工人们忙碌地生产着衣服、鞋袜、枪支弹药、交通工具和农具……
  这里总负责人是军委总供给部副部长白如冰和博古的夫人刘群仙。提起刘群仙,周恩来就想起了长征路上女同志说的一句口头禅:宁要骡子,不要老公!所以,这次他们二人一见面周恩来就问刘群仙:
  “群仙,博古同志很惦念你,但不知道你现在是要骡子,还是要我们中央苏维埃主席?”
  刘群仙赧然地笑道:“周副主席真会开玩笑。你没有问邓大姐要不要你?!”
  他们的笑话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其实,刘群仙很善于言词,是一个很能干的工会领导人。她是江苏无锡人,曾在无锡和上海的工厂做过工。1927年党中央派她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3年。她在苏联学习期间,曾在莫斯科十月革命1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当时博古是她的翻译,他们从此就开始恋爱了。她来吴起镇负责工会工作还是周恩来点的将。
  当时由于红军战士更换冬服在即,周恩来一到吴起镇就提出要专门参观这里的被服厂,了解了目前该厂缺乏生产原料等问题时周恩来立即给保安、定边有关负责人写信、批条子,让他们尽快为这里的被服厂调拨布匹、棉花、羊绒毛等,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1月18日,周恩来风尘仆仆地到达河连湾。这天中午,在河连湾村外的黄土大道口,站满了欢迎“迎接大使”周恩来的人群。站在人群前面的有:朱德、张国焘、李富春、蔡畅、马锡五、罗梓铭、李一氓、肖劲光和赖传珠等,还有廖承志。周恩来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互相拥抱。只是轮到廖承志时,什么话也没有说。这是做样子给张国焘看的。    
  白天,周恩来不顾路途疲劳及时与朱德、张国焘进行了热情和慎重的交谈;晚上,参加陕甘宁省委举行的小型“聚餐会”。省委书记李富春的夫人蔡畅特地烹调了几样“法国”式菜肴,为她景仰的周恩来接风洗尘。周恩来事先征得张国焘的同意,派警卫员张富群把廖承志通知到餐厅。他突然厉声地佯问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没有?”廖承志心照不宣地答道:“认识了。”
  “认识深刻不深刻?改不改?”“彻底认识,坚决改正!”“你当着两总(朱德、张国焘)的面,认错悔改,这就好了,可以留下吃饭。”据廖承志后来回忆说:“周副主席考虑问题很周到,斗争艺术很高超,如果他不这样问我,当天晚上我就可能掉脑袋。自从周恩来同志把我叫去以后,我的待遇明显改善。不久,我就被释放了。”
  周恩来在河连湾救出廖承志之后,即去洪德城会晤分手9年的老战友贺龙。久别相遇,格外亲切。但戎马倥偬,席不暇暖。周恩来在此稍停,把同期到达这里的红军剧社留下为二方面军慰问演出,他又马不停蹄地向北赶到以彭德怀为首的前敌指挥部驻地吕家湾,协助彭德怀部署山城堡战斗。
  其实,山城堡战斗的序幕早已拉开了。即在周恩来由保安动身去河连湾之日,主力红军已全部被迫东移。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分别移至萌城、甜水堡和石堂岭附近待机;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八十一师分别移至豫旺堡以东地区待机;二方面军全部移至环县以北地区休整。
  11月19日,周恩来协助彭德怀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周恩来、彭德怀外,还有任弼时、左权、聂荣臻、徐海东、肖克等二三十位红军高级将领。首先由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关于目前红军的作战方针,并宣读了以毛泽东领衔的7人联名发表的《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接着大家共同研究拟定了山城堡战斗的实施计划: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第四、第三十一军部分隐蔽于山城堡之东、南、北三面地区,待命出击;二方面军和八十一师、特务团、教导营于洪德城、环县及其以西地区,担任策应各方和迟滞东北军之任务;宋任穷、宋时轮领导的红二十八军于盐池以西红井子一线钳制胡宗南之左路第一旅。会议一结束,各路红军夜以继日地到达指定位置,构筑工事,侦察敌情,封锁消息;当地群众和游击队则实行坚壁清野,封闭水源,动员担架。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共打一场人民战争。    
  11月21日,红军战士顶风冒雪对孤军深入的胡宗南之右路丁德隆第七十八师,发起了猛烈攻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该师第二三二旅全部及第二三四旅两个团;红二十八军击溃了向盐池、定边方向进犯的胡宗南之左路第一旅。至此,山城堡战斗胜利结束。
  山城堡战斗胜利后,周恩来担负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一,要继续协助彭德怀重新部署红军战后的调动和布防,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新的进攻,同时,还要协助处理好红军伤病员的护送和俘虏人员的遣送等问题。连张国焘后来也承认:“这次战争的胜利,周恩来的贡献最多。”
  第二,深入地做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慰问工作。利用大会、小会、干部会、聚餐会等一切机会,向他们宣传党中央的政策以及党中央对四方面军的关怀和爱护。即便是只有一二十人,他也要翻山越岭亲自去对他们进行慰问和谈话。这对消除四方面军对党中央的疑惧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重返河连湾红军总部继续与张国焘进行深入的谈话,向他介绍形势,特别是介绍了与张学良的谈判情况。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侵略中国,全国人民抗日怒潮高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不断扩大,各省实力派抗日救国热情也在不断发展。苏联人民积极支持中国抗日,英美法等国政府也支持中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东北军同情抗日,并愿意联合红军一致对外。形势对共产党有利,蒋介石也有可能抗日等等。周恩来这些真知灼见、高屋建瓴的谈话,使多行不义、孤陋寡闻的张国焘大开眼界,不服气也得服气,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批评,立即动身去保安。
  第四,与朱德、张国焘一起研究策应和增援西路军的问题。原来张国焘希望通过中共与张学良的统战关系,让张学良对马步芳进行干预,以减轻西路军的压力。后经周恩来解释张学良与马步芳的关系不佳,不可能通过张学良去影响马步芳。最后研究结果:一是将红军总部的通讯电台临时改为侦察电台,尽可能为西路军提供必要的情报;二是电告中央军委也让它的侦察电台,尽可能为西路军提供更多的情报;三是将来通过与南京谈判的机会,对蒋介石施加压力,大造舆论,以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第五,抓紧时间赴陕甘宁省沿途各县进行巡视。
  周恩来在胜利完成上述任务之后,于12月1日比朱德、张国焘提前两天回到了保安。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