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西安事变实录

  


中共代表团力挽狂澜

姬乃军,申辉


  在南京方面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西安方面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内部出现了不稳的迹象。作为西安事变当局者请来的客人,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同志无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压力。进入1937年以后,周恩来等经常彻夜不眠,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冷静地处理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并将西安的情况随时电告中共中央,以采取正确的果断的方针,妥善处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善后事宜,从而实现了全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的伟大目标。
  1月5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秦邦宪,就同即将前来西安的国民党代表张冲进行谈判时的原则问题作出指示,要求向张冲作出以下表示:“(甲)南京在蒋(介石)回后重新宣布‘剿共’方针,重新向西北进兵,并扣留张学良,破坏协定与破坏信义。”(乙)同意南京用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善后问题,但须在下列条件之下:(一)立即撤兵;(二)立即释放张学良回陕;(三)保证西安协定(即1936年12月24日,西安方面与宋子文、宋美龄议定的关于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定——引者注)之实行。”“(丙)两党关系,三大纲领已与蒋(介石)、宋(子文)磋商,并已明白为蒋、宋所承认,细目委潘汉年全权接洽,恩来无去南京之必要。”①
  1月9日,毛泽东和张闻天致电周恩来、秦邦宪,提出了潘汉年去南京谈判和周恩来致蒋介石信的内容。电报指示:“(甲)应痛陈和平,万不可战争,要蒋(介石)抑制一部分主战人物的不顾大局,客观上徒利日本大损中国。(乙)张(学良)回才能妥善解决西北问题,请蒋(介石)注意此点。(丙)撤兵组(织政)府,请蒋(介石)另主持,不为旁人。(丁)周(恩来)暂难
  分身,一俟大局略定,即可出去见蒋(介石)。(戊)共产党在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基础上用全力赞助蒋(介石)。”②
  就在同一天,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提出我们应力主和平解决。③当天,毛泽东、张闻天复电周恩来:“(甲)力主和平,拉拢蒋(介石)、宋(子文),策动国内各派各界舆论,策动英美,保持西北目前局面,非不得已不开火,乃目前基本方针。此方针应使杨(虎城)、何(柱国)、孙(蔚如)、王(以哲)、缪(澂流)、刘(多荃)、杜(斌丞)、黄(显声)及宣传委员会主要人了解,改正其‘左’的宣传,但军事方面,仍极力备战,绝不放松。(乙)红军即在三原、咸阳集结待机,不可轻动。商县方面加派杨(虎城)部一团固守。十五军团仍准备休息,三天后开至商县待机。”④
  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成员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方针,继续通过各种途径,逼迫蒋介石实践他所作出的抗日救国的承诺。
  1月10日,周恩来写信给身陷不自由之境的张学良将军,信中写道:
  自兄伴送蒋先生入京后,此间一切安然,静候蒋先生实践诺言,由兄归来主持大计。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发表,愈是使大家认识蒋先生信义和宽宏。乃事未及周,蒋先生休假归里,中央大军竟重复压境,特赦令转为扣留,致群情惶惑愤懑不可终日。尤以整理西北部令,直视西北如无物。杨先生虽力持慎重,但一般将士之义愤填胸,兼之以中央军着着进逼,战机危迫已在眼前。弟居此仍本蒋先生及兄在此时所谈之对内和平、对外抗战的一贯方针,尽力调处。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若进入潼关之中央军必欲逼此间部队为自卫而战,则红军义难坐视。时机危迫,兄虽处不自由之地,然一系西北安危,请即商量蒋先生乃依前令撤入陕甘之兵,立保兄回西北主持大计,则和平可坚,内战可弭,一切人事组织都好商量。弟纵处客位,亦当尽力之所及,为赞助蒋先生完成好抗日统一大计,而首先赞助兄及杨先生完成西北和平伟业也。至一切西北赤化谎言,蒋先生及兄均知之,必能辨其诬。弟敢保证,凡弟为蒋先生及有关诸先生言者,我方均绝对实践。只有蒋先生依预定方针逐步实现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大业可立就也。非者,任令大兵进逼,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又复归于破碎。此事之至痛者,徒供日寇及少数亲日分子所称快。吾望蒋先生及兄有以制止挽救之也。⑤
  第二天,周恩来致函蒋介石,希望他实现其承诺,完成和平、统一、撤兵,并释放张学良将军。信的全文如下:   
  蒋先生:
  自汉卿先生陪送先生回都后,此间一切安然,静候先生实践诺言,完成和平统一大计。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发表,愈使大家认识先生顾全大局之心,钦佩无所。乃事未及周,先生请假归里,中央军竟重复开入陕境,特赦令转为扣留,致群情愤激不可终日。尤以处置西北善后之部令与先生意图完全相违,虎城先生虽力持慎重,但一般将士实已愤慨万分。来居此仍本共产党红军历来主张之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之一贯方针,尽力调处。来敢保证,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内战。但默察现状,中央军进入潼关者已达十二师,正向西安迈进,窥敬之部长意图似有非逼成内战不止之势。现先生虽假中,但战机危迫,先生以一系全国安危,待先生力排众议,坚持前令,尽撤入陕甘之兵,立释汉卿先生回西北主持,则内战可弭,和平可坚,一切人事组织、政府主张、抗战筹备均将循先生预定方针前进,统一御侮之大业必可速就。虽然者,一部分主战之士将不顾大局,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又复归于破碎,此事之痛,除日寇及少数亲日分子称快外,不特为全国同胞所反对,想亦先生所不忍见不愿为也。
  来承召谈,只以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暂难抽身。一俟大局定,当即入都应约。如先生认为事宜速决,请先生以手书见示,保证撤兵释张,则来为促进和平,赞助统一,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至一切西北赤化谎言,先生及汉卿先生均知之,审必能辨其诬。凡来为先生及夫人与张(学良)、宋(子文)诸先生言者,我方均绝对保证实践。且为外交计,来及党人在此遵先生约,均守秘密,更无向外广播之可能。盖凡能为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尽力者,我方愿举全力为先生助也!专此奉达,伫候回教,并颂起居佳胜!不一。
  蒋夫人均此不另。
  周恩来
  一月十一日午⑥
  就在此时,由中共中央指定,即将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潘汉年秘密来到西安,周恩来当面向他布置了谈判事宜。而在此前,蒋介石和张学良指派的王化一、吴瀚涛也到了西安,并提出了和谈的甲乙两案。周恩来也和他们进行了会谈。1月12日上午,周恩来致电毛泽东转中共中央并告彭德怀、任弼时,电报说:“我已面见南京派来之吴(瀚涛)、王(化一),告其有和平希望,即再来。” “(潘)汉年已面,各事均妥告。”⑦根据毛泽东1月8日在致周恩来、秦邦宪电报中指出的解放社昨日(即1月7日——引者注)广播过于尖锐,在没有开火以前,要着重要求南京撤兵释张(学良),和平解决,攻击的锋芒放在少数亲日派身上⑧的指示,以及1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给周恩来的电报中关于要“改正其‘左’的宣传”的指示,周恩来在电报中汇报说:“宣传工作仍未统一,且时出乱子,正纠正中。”⑨电报还表示:“来电所述方针正努力执行,惟因两方一怕蒋,一缺政治斗争经验,故不敢放手做,同时了解差,且欠活泼,致外强内荏的事常见。”⑩
  在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已于1月16日宣布就职和国民党决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的情况下,毛泽东和张闻天于1月18日致电周恩来、秦邦宪:“(甲)对(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正由上海、华北两方策动一大的左派运动,西安方面望注意策动宁、绥、川、桂,我们亦准备提出建议书。(乙)南京已宣传陕变即可告一段落,汪(精卫)入京后左右派斗争当更趋激烈,内战对蒋系已处不利,和平解决之趋势已渐明显。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就职,应与要求张(学良)回、要求陕甘防区不变二事同时进行,对后二事目前不应让步,在力求和平的总方针下争此二着之实现,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⑾
  中共中央和中央代表团在竭力稳定西安局势的同时,还努力促进与国民党的直接谈判。1月21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潘汉年,指出:“为避免内战一致对外,我们原则上不反对蒋(介石)之方针,并应劝告西安服从南京统一方针。蒋(介石)宜给张(学良)、杨(虎城)以宽大,以安其心。”⑿电报还指出:坚决要求蒋(介石)同意下列各点:保证和平解决不再有战争,不执行“剿共”政策,并保证红军最低限度的给养,暂时容许一部红军在陕南驻扎,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走廊的)红军;为使红军干部确信蒋之停止“剿共”,指定防地与发给经费,要求蒋(介石)亲笔答复
  周恩来一信。
  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再次联名致电潘汉年,要他向蒋介石提出:第一,“给我们以亲笔信,信内说明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再则指定驻地与允许按月发给经费。”第二,同意红军一部驻在陕南柞水、镇安、旬阳、安康、汉阴、紫阳、石泉、镇巴等八县(这八县原来大部是苏区),红军主力则驻庆阳、合水、正宁、宁县、西峰、枸邑(今旬邑)、淳化、中部(今黄陵)、洛川、甘泉、肤施(今延安)、清涧、宜川、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安边(今属定边)、豫旺(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等县镇。⒀电报还指示潘汉年向蒋介石说明下列观点:“我们是革命政党,自己确定的政策决不动摇,我们的政策是与蒋一道团结全国(即反对分裂与内战)共同对日,以后许多事情均愿与蒋商量,一切有利于日本与汉奸而有损国力与两党合作之事,均当与蒋一道坚决反对之。”⒁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善后工作在艰难和曲折当中向前推进,从而也进一步稳定了西安方面的局势。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638—639页。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641页。
  ③《周恩来年谱(1893—1949)》修订本,第351页。
  ④《张闻天年谱》上卷,第412页。
  ⑤《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第144—145页。
  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第146—147页。
  ⑦⑨⑩《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第184页。
  ⑧《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640—641页。
  ⑾《张闻天年谱》上卷,第414—415页。
  ⑿《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644页。
  ⒀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644页。
  

西安事变实录/姬乃军,申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