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国民党二级上将杨虎城
孙琴安
杨虎城将军名*(左为虎,右为冬),号虎臣,陕西省蒲城县孙镇人,生于1893年,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的护国战争。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国民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后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等职。1929年后又曾任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
早在20年代中期,杨虎城便与中共有所来往,魏野畴、南汉宸等许多著名中共党员均在其军中供职。即以1927年论,在杨虎城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就有二百多人。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他把这些党员都“礼送”出境。然而,共产党员米暂沉仍在杨虎城身边担任机要秘书、秘书主任等要职,因此,中共对杨虎城的思想动态,仍是了解得十分清楚。
1931年,38岁的杨虎城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要职,但由于他释放共产党要人刘志丹,又以南汉宸为省政府秘书长等,蒋介石对他有所不满,后来就设法逼走南汉宸,又撤销了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一职。这使杨虎城对蒋介石大为不满,更进一步靠拢中共。
1936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希望与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的各党派以及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讨论“成立国防政府问题”。
那时杨虎城正在南京,对中共的一主张甚感兴趣,并请南汉宸派人到西安研究具体办法。
当时毛泽东所住的延安,正属陕西省境内,与杨虎城的军队靠得很近。当他知道杨虎城对中共提出的成立国防政府、联合抗日救国的主张感兴趣,同时又听说杨虎城将派部队移防肤施(即延安)、洛川一带,将直接对苏区构成威胁时,他就给杨虎城写了一封信,托红军派驻杨虎城部的联络代表张文彬带给他。张文彬受了毛泽东的委托,即来到西安,把信交给了杨虎城。
杨虎城听说是毛泽东的来信,便急忙打开,只见上面写道:
虎臣先生勋鉴:
先生同意联合战线,盛情可感。九个月来,敝方未曾视先生为敌人。良以先生在理在势在历史均有参加抗日战线之可能,故敝方坚持联合政策,不以先生之迟疑态度而稍变自己之方针。然为友为敌,在先生不可无明确之表示。虚与委蛇的方法,当非先生之本意。目前日本进攻绥远,陕甘受其威胁。覆巢之下,将无完卵。蒋氏向西南求出路,欲保其半壁山河,倚靠英国,西北已非其注意之重心。全国各派联合抗日渐次成熟,而先生反持冷静态度——若秘密之联系,暗中之准备,皆所不取,甚非敝方同志所望于先生者也。兹派张文彬同志奉诚拜谒,望确实表示先生之意向,以便敝方作全盘之策划。先生如以诚意参加联合战线,则先生之一切顾虑与困难,敝方均愿代为设计,务使先生及贵军全部立于无损有益之地位,比闻贵部将移防肤洛,双方更必靠近,敝方庆得善邻,同时切望贵部维持对民众之纪律,并确保经济通商。双方关系更臻融洽,非特两军之幸,抑亦救国阵线之福。具体办法及迅速建立通信联络等事,均嘱张同志趋前商订。专此奉达,不尽欲言。
敬颂
公祺
毛泽东
八月十三日
与此同时,毛泽东并托张文彬带给杜斌丞一封信,信中也提到杨虎城:
……虎臣先生同意联合战线,但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又据米暂沉在《杨虎城传》中说:“杨由南京回到西安没有几天,中国共产党中央毛主席为了争取和杨虎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派汪锋携带他的亲笔信来到西安见杨。”
而正当汪锋在西安与杨虎城研究具体合作办法时,南汉宸又由天津派王世英来西安,带给了南汉宸向杨虎城提出的六项建议:
一、在联合抗日原则下,双方停战合作;
二、在现有的防区内(可商定)双方互不侵犯,必要时可预先通知,互为进退,或放空枪,打假仗;
三、双方互派代表,互通情报;
四、甲方(十七路军)在可能条件下,掩护乙方(共产党)往来人员的交通进出;
五、甲方协助乙方购买通讯器材、医药用品和其他物资;
六、双方在适当地点建立秘密交通站,以加强联络和便利往来交通。
杨虎城读了毛泽东的信,又读了南汉宸提出的六条建议,对此表示基本同意,然后又与汪锋就以上六条建议进行研究,最后决定为下面四项:
一、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红军愿与十七路军建立抗日友好互不侵犯协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必要时可以事先通知,放空枪,打假仗,以应付环境;
二、双方可以互派代表,设立电台,互通情报;
三、十七路军在适当地点设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必要的物资和掩护中共人员的往来;
四、双方同时做抗日预备工作,先从部队进行抗日教育开始。
汪锋此次在西安住了一个多月,与杨虎城进行了三次长谈。随后,张文彬便作为中共中央派驻杨虎城十七路军的联络员留在西安,而汪锋与王世英则带着杨虎城送给他们的500元路费,一同回陕北去了。
汪锋和王世英来到陕北后,便向毛泽东汇报了在西安与杨虎城商谈的情况以及彼此谈妥的四项合作办法。
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安详地静听,对杨虎城的合作态度感到很满意,批准了双方达成的四项合作办法。随后,他又向王世英交待了一些话,派王世英再返回西安面见杨虎城。
可杨虎城此时正在韩城,所以王世英又赶赴韩城,向杨虎城转告了毛泽东的意向。从此,杨虎城与中共的秘密合作进入了与中共中央直接发生关系的地步。具体安排如下:
一、长时间以来,十七路军在陕北宜川至富(鄜)县一线部队和红军之间已呈休战状态,杨并向前方负责军官分途作了暗示、授意等工作,以达到互不侵犯之目的;
二、电台准备完成,等待红军方面派人来进行工作;
三、关于设立交通运输站,决定设在十七师四十九旅司令部所在地富(鄜)县,派田静忱负责;
四、为了加强部队抗日教育,改组了 十七路军步兵训练班,由赵寿山负责,重新调配干部,修改课程内容;
五、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同志常住杨部任联系工作。
可是,就当杨虎城与毛泽东打得火热的时候,蒋介石到西安来了。
原来,蒋介石在1936年夏解决了两广“六·一事变”以后,便调动了各方面的兵力,集中力量来“围剿”陕北根据地,打算最多以一个多月的时间消灭红军。此次来陕西,就是来视察和部署这方面的工作的。但此时的杨虎城和张学良都已受到中共抗日主张的影响,劝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呵责。最后,杨虎城、张学良只得在12月12日遣兵逮捕蒋介石,对他实行兵谏,即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中外震惊,各方反映强烈,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南京政府并以重兵压境,准备向西安开战。杨虎城自知事关重大,与张学良在12月12日便向中共中央发出了急电。
毛泽东得知杨虎城和张学良将蒋介石扣押了起来,非常高兴,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给予杨虎城、张学良以全力支持,并拟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随后,中共中央就给杨虎城、张学良发出了电报,明确表示:抗日救亡举国同情,红军与全苏区人民坚决支持两将军领导之革命事业。
12月17日,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便代表中共中央,乘飞机来到西安。周恩来向杨虎城、张学良提出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杨虎城起先不肯释放蒋介石,经过周恩来反复阐述了逼蒋抗日的可能性,才使杨虎城消除了顾虑,终于赞成了毛泽东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杨虎城、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以后,同年12月28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文中再次肯定了杨虎城、张学良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的功绩。
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不久便将张学良软禁起来。杨虎城也在抗战爆发后被蒋介石囚禁。即使到抗战胜利结束,蒋介石也没有把他们放出来。
但毛泽东并没有忘记杨虎城。1946年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毛泽东虽然没有到会,却提出了释放杨虎城、张学良、罗世文、车耀先等政治犯的要求。据说蒋介石表面上是同意了,暗地里却加紧了对杨虎城等人的看管。
在蒋介石的秘密授意下,1949年9月17日半夜,杨虎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重庆歌乐山戴公祠,终年56岁。
同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占领重庆。12月1日,发现杨虎城被害遗体。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得知噩耗后,立刻在12月16日给杨虎城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全文如下:
惊悉杨虎城将军于本年九月十七日在重庆监狱被国民党特务匪徒秘密杀害,杨将军夫人和次公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等也先后惨遭毒手,极为痛愤。杨虎城将军在一九三六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由此受到蒋匪介石的囚禁达十二年之久,并因坚持爱国民主立场而牺牲,这个牺牲是光荣的。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谨电哀悼,并望勉节哀思,为继承杨将军的爱国事业,彻底消灭反对匪帮的残余而奋斗。
同一天,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也发出了唁电。全文如下:
杨虎城将军长期系狱,复遭残害,举国闻讯,同伸愤慨。将军推动抗日,有功民族解放事业,今日牺牲,将永远为人民所悼念。
次年2月7日,杨虎城灵柩在西安举行公葬;同一天,北京举行公祭。因毛泽东、周恩来正好在苏联莫斯科进行访问,未能出席,但朱德、林伯渠等人都出席了,毛泽东赠送了花圈。
毛泽东与国民党著名将领/孙琴安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