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三十八 “遵命调防,谨慎应付”
王宇明
1943年10月中旬某日,赵寿山正忙于指挥部队加固工事、紧张备战之时,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令:调三十八军从郑州至广武前线到偃师、巩县集结整训。由八十五军接管防地,务于月底交接完毕。这个电令,使赵寿山骤然陷入紧张的思考之中:1940年10月,将我由中条山调到豫西是为了切断我军与共产党、八路军的联系,今日调我又是为何?目前,国共两党关系紧张,日蒋勾结活动频繁,驻地周围特务骤增,谣言四起,放出风来说,“赵寿山于某年某月加入共产党。”“三十八军已经赤化了。”在这种形势下调防,蒋介石、何应钦会不会在部队调动途中再制造一个皖南事变?可能的,完全可能的。赵寿山又一次感到三十八军的生存与前途受到严重威胁,必须认真对付。他当即找工委的同志交换意见,研究办法。
工委的同志分析,调防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打通日伪勾结的路线;二是为了控制战前之准备;三是为了防止八路军向南之发展。估计,我军调到新区后,环境将更加险恶,形势之发展,难以预料。
赵寿山完全同意工委同志的分析与判断。遂于10月19日,致电党中央、毛泽席,报告情况,请示对策。
公兄:
近月来此间周围特务突增,各方造谣,我仍持镇静处事。惟忽奉命调我部集结偃师、登封间整训,由八十五军李楚嬴部接防,并限于本月月底接交完毕。估计到该地区后,三面环敌,尔后行动益险。应如何处理,请指示。
弟勤叩皓①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审时度势,一方面认为蒋介石调虎离山,图谋不善,可能有诈;一方面感到无理抗命不从,也非上策,于是于10月21日复电赵寿山。
勤兄:
皓电悉。宜遵命调防,谨慎应付环境。
弟公马②
接此电报后,赵寿山毫不犹豫,坚决执行毛泽东的电示,迅速下达了执行调防的命令,通过司令部和地下党两条线,对交防和行军做了极为周密的部署,严令部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付突然袭击,保证部队绝对安全。
三十八军调防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在当地的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认为,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赵军长率三十八军在此地抗战两年之久,于国于民,功高如山。这两年,大闹饥荒,赵军长领导三十八军节衣缩食,赈济灾民,与民众同舟共济,鱼水情深。因此,老百姓都不愿三十八军调走。
当地的老年人认为,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率领三军血战朱仙镇,直杀得金兀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正当直捣开封之际,朝中出了大奸臣秦桧,他假借宋天子之命,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回朝。结果,光复大业功亏一篑,岳飞父子冤死风波亭。今天,倭寇入境,抗日名将赵寿山,率领三十八军鏖战于邙山之上,血流成河,战功赫赫,蒋介石不仅不奖,反诬三十八军“异党活动猖獗”,部队“赤化”,下令调走,准是中央又出了大汉奸、大奸臣了。群众忆古思今,义愤难平,纷纷上书,要求缓调。
广武县民众致蒋鼎文长官书
蒋长官鼎文将军:
无恙!
东洋倭寇横行中华,所到之处,劫掠烧杀,一伙禽兽,十万强盗。百姓遭其涂炭,村落成为废墟;狼狗爪牙之下,白骨森然;兽兵练兵场上,血流成河;妇女被以奸淫,婴儿投之沟壑;丁壮服其苦役,老弱耽于饥馁。沦陷区之百姓,水深火热,日夜引颈而望,企盼中央解其倒悬。
此有赵军长寿山将军者,奉委座之命,率部来守河防,其所属十七师及新编三十五师,驻本县已近二年有余。广武四战,血流成河,鸿沟三跨,尸积如山,赫赫声威,敌寇闻风丧胆,煌煌战功,国人有口皆碑。至今筑阵地于枯河之岸,围凶顽于霸王城之上,熟悉敌情,布置周密,致使敌寇两年未能西进一步。实为洛阳之屏障,国家之干城也。
该部军纪肃然,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军民相安。更有可喜者,去亢灾,人之相食。该部节衣缩食,以赈饥民,百里之内,存活甚伙,故而军民之间倍极融洽。一闻有所差遣,民众皆愿冒死向前。此等事实,虽古岳家军亦不如也。
倾闻该部奉命他调,民情极为恐惶,谣言一时四起。谓该军一走,日军必西犯者有之;谓该军受奸佞暗算者有之,谓上级赏罚不明者亦有之。更有甚者,谓有人暗中通敌,调开该军以利来往者,比之秦桧逼岳飞班师者也。现各乡百姓奔走相嘱,俟该军调离即整顿引装携家远遁耳。民情凶凶,一发不可收拾矣。
吾为党国民众,不敢隐瞒事实,特向长官禀报,恳准该部缓调,以利国防而安地方。无话盼祷之至
秋安
广武民众代表:蔡应麟
崔作祥
阎冠峻
民国32年10月23日呈③
未过几日,收到长官部复电。
广武县刘县长并转民众代表蔡应麟、崔作祥、阎冠峻诸先生:
感酉电悉。关于军事,长官部自有统一计划,尚希见谅,盛意至纽,特复。
洛阳战区长官部④
长官部冰冷的答复,更加激起人民群众对赵寿山军长和三十八军依依难舍之情。
在军部开拔之日,附近的父老乡亲闻讯,都扶老携幼,一群一队,从四面八方来到巴沟村为部队送行。在村里的墙壁上,用红黄绿纸写了许多标语:“欢送抗战有功的三十八军!”“赵军长,姓氏香,德在民,功在邦!”
赵寿山和他的参谋长、参议等人,健步来到村口,送行的父老乡亲一齐向他们围拢过来,赵寿山心情激动,赶忙和广武县的刘县长和身穿长袍马褂的爱国绅士、群众代表一一握手话别。
正在这时,有一位衣着褴褛、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一家人等来到赵寿山跟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他两手抓着赵寿山的胳膊,哭泣着说道:“赵军长啊,这两年大闹饥荒,俺一家老小六口,就是因为你们赈济粮食,春天舍饭,我们才没有饿死啊!今天,我们全家都来给你们磕头烧香啦,感谢咱队伍的大恩大德啊!”
此情此景,使赵寿山这位饱经人生艰辛和战争风霜的关中大汉也深深感动了。他双眼噙着泪花,赶忙把老大爷扶了起来,又看了看送行的群众,他动情地讲道:
“父老乡亲们!本军在广武抗战两年多,承蒙乡亲们供粮供草,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构筑工事,带路查奸,有的乡亲还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要说感谢的话,我赵某应该感谢父老乡亲们啊!三十八军应该感谢乡亲们啊!”
“赵军长不能走啊!”
“三十八军不能走啊!”
一片恳切的哀求声。
赵寿山看了看送行的群众,又站到一个高台上讲道:
“父老乡亲们!调防是上级的命令,作为军人是必须服从的。请大家放心,我们的阵地交给八十五军了。他们人多,武器好,一定能守住阵地的。我本人,我们三十八军永远不忘广武县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如果我还活着,一定回来看望大家。乡亲们再见啦!”
赵寿山军长带着军部机关和直属部队,怀着义愤和难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而去。送行的乡亲们,注视着远去的队伍,久久不愿离去。
①《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55页。
②《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活动》(文献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56页。
③④赵现民:《黄河风》,作家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481— 482页。
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赵寿山将军/王宇明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