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轩-人格感化为教育第一要义(一九一九年三月三日)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表正则影必端,源浊则流不清,理势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自直者,麻逼之也。白沙入泥,遂与之俱黑者,泥化之也。教育与被教育之关系,亦犹是耳。有明道阳明之为师,而后有杨时徐爱之后进。①东西两斋之书生,人望而知为安定先生②之子弟。人格感化之教育力,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故教师之品性端方,则学生之行为必正。教师之行为不检,则学生之习惯必劣。而教师之言语风度,及一举一动,莫不于学生有直接之影响。吾见今日之教育者,其平日教学生,非曰道德为立身之本,即曰少年不可不存远大之志向。及执学生而问之,鲜不曰,吾夫子教我以正,吾夫子未出于正也。以此为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吾愿今后之教育者,法胡、程、王③诸先哲之洁身修行,作学生之模范。切勿效流俗劣师之自暴自弃,暗示学生以不正之法规。语④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教育之责者,曷三复斯言。
*本文原载《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刊》第六十一号(一九一九年三月)。署名杨荃骏。
注:①明道,系宋理学家程颢之私谥,颢死后文彦博题其墓为“明道先生之墓”;阳明 ,系明理学家王守仁之号;杨时,为程颢、程颐的四大弟子之一。
②安定先生,指宋教育家胡瑗,教授学生多至数千人,门人称其为“安定先生”。
③胡,指宋胡瑗;程,指宋程颢;王,指明王守仁。
④语,指集孔子语录的《论语》。
杨明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