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责蒋介石佩服周恩来感谢宋美龄 张学良锁了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环球时报,2002.06.17
在张学良先生诞辰101周年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善本手稿图书馆"正式对外公开了张学良生前所托,捐献给该大学的个人史料。这些史料包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文章、诗作、字画、照片,还有他的口述历史,总共5000多件,6月5日起供外界参观阅览。在这批史料中,张学良先生4800页的口述历史(近100册)颇引人注目,许多人慕名而来,掀起了一股"少帅热"。
史料捐给了哥大
负责整理这些史料的哥大东亚系讲师张之丙说,在整理少帅浩繁的资料过程中,最令她心动与印象深刻的是日记,这是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几十年软禁岁月的心路历程,是他性格与心境的鲜明反映。
张之丙透露,张学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所以决定将所存文件捐给哥大,而不交给两岸其它机构,应有政治上的考虑。
"少帅日记"是自"西安事变”后,1937年张学良被送到南京孔祥熙家中"软禁"时开始写的。日记有的是一年一本,也有数年一本的,大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日记,并不全面,但对解析少帅数十年幽禁岁月的心境深具参考价值。
张学良是在1991年访问纽约时,经贝祖贻夫人牵线搭桥,首次与张之丙及哥大一些仰慕张学良的学生会面的,彼此相谈甚欢。后来,张学良即与张之丙及其姐张之宇熟悉,张之丙同时引见哥大知名汉学家、也是她的邻居韦慕庭教授与张学良认识(韦的父亲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也相识)。在韦的指导下,从1991年到1993年,张学良接受张氏姐妹的录音采访,作口述历史。
张之丙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要搬家,为大批文件"杂物"烦心,当初想一把火烧了。她与张之宇听后大吃一惊,极力劝说,张学良最后才决定将所有原想付之一炬的"杂物"捐给哥大。
哥大于1994年着手处理张学良捐赠史料的法律事宜,1995年起史料陆续运来,1996年10月哥大为张学良专辟的"毅荻书斋"成立,先展出少部分文物。直至2000年夏,哥大才委托张之丙正式整理张学良资料。
张学良对《忏悔录》一文很愤怒,说"哪来忏悔之说?"
在这些史料中,最让人关心和注目的是与"西安事变”有关的情节。从张学良亲笔所写的题为《四五年十二月奉命所写之回忆录书稿》一文,可以看出他在“西安事变”后面对蒋介石下令让他写“回忆”的矛盾心理和人格所在。
这篇他于1956年12月5日写的"西安事变”回忆原稿,是以写信给蒋介石的形式成篇的。张学良一开始先说出他对“西安事变”的心境。他写道:“刘乙光(注:负责监视张的警卫队长)转下钧示,令良将“西安事变”前后事实,写一回忆呈阅。聆听之下,百感交集,惶悚无似。良本下决心,永也不谈此事。所以无任何只字记载存留。而近年来,更不愿自寻苦恼,曾自勉连回想亦不事回想。”
但蒋介石的命令他又不敢不从,因此又道:"起而自奋,决心完白坦述,上供钧座参考,下垂后人之昭戒。不过如今思来,但凭追忆,真不知以何下笔。即奉钧示,而如此大事,良不敢不具实以对,亦不能不具实以对,更不应不具实以对。”
不想写,不愿回忆,但现在必须“具实以对”。张学良对蒋介石坦承,因“追忆往事,皆在20年以上者,百念丛涌而来,心中十分酸痛,想起甲则忘了乙,想起乙又忘了甲,由东攀缘至西,由西又转南北,而反把主题忘却,又须重新返回追溯,因之前后或有倒置,叙述有些杂乱"。
冀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蒋介石要他写这篇回忆录,作“反省”。在“回忆”中,张学良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归咎于自己的“个人秉性”。张学良写道,当时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口号,“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深入少壮者之心”。他征询多人意见,“遂有联络共产党,同杨虎城合作,停止剿匪,保存实力,共同抗日,种种献策”。但他强调,他绝不“委罪于他人,虽然策出他人,但实有动于我心”。但蒋介石想要张学良写出“反省”的话,在关键处,张学良始终坚守底线,绝不妥协。
据报道,此后蒋介石还是要张学良写《西安事变忏悔录》。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王冀说,张学良对《忏悔录》一文很愤怒,说“哪来忏悔之说?”据说《忏悔录》至少有3个版本,最后内容多经台湾当局修改,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虽挂名张学良为作者,但与张学良原稿、原意大相径庭。而哥大此次公布的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回忆文章则为时间最早的一篇,应为原稿。
"在蒋介石心里,他的第一敌人是共产党,而我的第一敌人是日本"
当"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后,张学良陪蒋介石离开西安时,曾经信心百倍地对赵四小姐和他的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等人说,陪蒋回京后,几天就会回来。1936年12月28日,东北老乡阎宝航到宋子文公馆探视他时,张学良还用手指着西北方轻声说:"不让我回去,那边能答应吗?"可见他对被扣留全无心理准备。没想到他一去就被扣留了半个多世纪。
张学良最先觉察到可能回不去,是在他被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时。1937年1月14日,他被送到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幽居,至此他才知道失去了自由。1946年11月,他被军统人员由重庆送上飞机,他满心欢喜地以为要飞往南京,从此可以自由了,但后来才知道是被送到台湾,继续过其幽居的日子。一直到1990年6月1日,他的80位友人替他在圆山饭店过90岁生日,他才充分获得自由。张学良的身心,就这样在半个世纪幽居岁月中饱受煎熬。他从满头青丝变成龙钟老者,一辈子就葬送在蒋为他画定的圈圈里,可以想象他心中的愤懑、怒气与怨气。在口述历史中,张对蒋宣泄了积压50多年的愤懑,痛责蒋介石惟我独尊,一定失败。
他说:""西安事变”前,我跟蒋先生发生冲突,没有旁的,就是这两句话:他要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没有一点其它旁的冲突。”“我的判断,蒋先生讨厌我极了,所以后来蒋先生不能让我自由的原因,我是主张抗日的,假如我要是获得了自由,那抗日的功劳都是我的,换句话说,我是他的一个大敌手,政治上的大敌手,他把旁人枪毙,把陈仪枪毙了。”“在蒋介石心里,他的第一敌人是共产党,而我的第一敌人是日本。”“蒋先生这个人,我批评他,他要是有机会,他真能会当
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顽固,旧的思想,不是当代的思想。""蒋先生有什幺贡献?除了北伐、黄埔学校,没有旁的。蒋先生什幺都没有,蒋经国还留下东西。""蒋介石就是这幺个个性,正像马歇尔(美国五星上将、总统特使)说的那样,他是死拿着权不放的人。"
"中国的现代政治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
张学良说:"中国的现代政治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这个人好厉害,不但会讲,也能处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个人。"张学良在日记中也写道:"惊于周恩来之才干,所谈一切,良实被其折服。”
与周恩来历史性会谈后,张学良说,他"甚感得意",以为"国内可以太平,可向抗日迈进矣",但如今思来,"实愚蠢可怜,幼稚可笑"。"......然良毫不恨怨他人,只痛恨自己不学无术,不肖不才......"
对于杨虎城,少帅也写道:"平心而论,西安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啻陪衬而已,但促成事变,彼亦藏有恶缘作用。”
张学良说,因为宋美龄他才保住命的,两人通信一百多封,感情诚挚
张学良所留信件,有四大箱约有500多封,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及其它要人的往来信札。在这些信件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通信最多,在百封以上。
这些信件显示,宋美龄自1936年"西安事变”后,对张学良一直很关照。其中自有许多缘故。
张学良生前曾说,他是因蒋夫人才保住命的。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事后被撤职,随后也与张学良一样被软禁,但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前,杨全家被杀。张学良却因宋美龄力保,而躲过一劫。
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来往信函,多半严肃,两人都作"表面功夫"。而张学良与宋美龄在信件交往中,感情诚挚。宋美龄直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称宋美龄为"夫人",而自称"良"。张、宋书信交往,宋美龄以英文信为多。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代转张学良在美家人,包括张学良元配夫人于凤至托带的物品、信件。宋美龄有一次念张学良眼睛不好,特送他一盏从美国带回来的台灯。信中也显示,宋美龄与于凤至私交甚好,称于为"凤姐姐"。
宋美龄如此关照,显然也是为了使张学良在心灵上得到安慰。张学良在1947年10月5日写给宋美龄的信中,反映了他的思乡情怀。他写道:夫人钧鉴:九月十九日的手示敬悉,附所赐物等及凤至来的药品统领到,夫人对良护念周至,使良感谢无极,展读手示再三,并阅剪报一则,闻道家乡事,心中的情况难以笔述。夫人,大概您晓得海城是良的原籍,良祖父及上代的坟墓皆在该地,真不知今日是何景况,兹借东坡二句诗,可以代表良现下的心境,“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
宋美龄还表示要亲自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则因路途困顿,请她不要来。他于1950年4月16日写道:
夫人示中言到将下视良处,使良惶恐万分,请准良诉其理由,由新竹市到井上温泉汽车往返约五个至六个钟头,公路之坏,使夫人难可想象。竹东到井上一段,因石头太露出地面,轿车不堪通行,只有吉普车或卡车方可行驶,并且险处甚多,颠簸万分,而良之寓处,对夫人供用,更有种种不便,切请夫人不可前来。何时何地,请夫人随时吩咐,良立可前往......
1952年3月30日,宋美龄给张学良的信就是用英文写的,译成中文如下:汉卿(张学良号)吾兄钧鉴:
承蒙惠赐优美画册和画轴,谨此致谢。幸得阁下悬念,早应致谢,只是数周来苦于气管炎,久疏书札。现正趋康复。
阁下当乐闻《生活》杂志已将余画作摄影复制,将据以发表艺术专文。一待出刊,当即奉上。余正研究石涛和沈石田作品,因老师指余笔触风格与彼等相若。惜在台湾难以获得原作以供钻研,然当尽力而为。
......
在对待自己的感情问题上,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共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赵四小姐可敬,贝太太可爱,我的最爱在纽约。”
据哥大人士透露,这次该校公开的张学良历史文件,只是其中一部分,仍有史料未整理完成。如张学良收集极丰的照片(他爱摄影)、收藏品、纪念品、赠书等项目,仍在继续整理归档。▲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刘爱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