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中国人───台湾东北乡亲追怀张学良先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0.29
本报记者姚小敏武侠
将星陨落,四海痛悼。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生刚刚安葬,今天上午,来自台湾各地的百余位东北同乡聚会台北,缅怀少帅丰功伟绩,追思先生爱国风范。
追思会场设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临时搭就的灵台,白幔委地,花环簇拥。张先生的遗照安放在鲜花丛中,照片上,先生一身戎装,英气勃勃。
会场佈置得简朴、庄重、肃穆。"纪念张学良先生追思大会”横幅,蓝底黄字,悬挂堂中。大会由台湾东北同乡会主办,台北市辽宁同乡会名誉会长宋长志主持。
十时整,主持人率同乡起立默哀,追念东北乡亲心中最敬爱的少帅。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梁肃戎晚年与张学良先生多有交往。今天,他以《永远的中国人》为题,追忆了张学良先生不平凡的人生 历程。
梁肃戎说:"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短短八年间,张学良先 生有过三次扭转历史的壮举。"
第一次,一九二八年六月三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辽宁皇姑 屯被日军炸死,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此时国内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外敌趁虚而入。日本人派出特使,诱劝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张学良说:"你想的比我自己想的都周到,但你忘了一点,我是中国人。" 随后,他冲破国内外的重重阻力,东北易帜,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次,一九三○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了蒋、阎、冯中原大战,其口号就是"永息内战,拥护统一"。
第三次,一九三六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同意抗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 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关头,挽救了危局。
"张学良先生这些历史壮举,都是根源于"我是中国人"这个高尚的信念。"
梁肃戎话锋一转,指出:"今天,在台湾,有人打著中国人的旗号,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何其可悲可叹!" 张学良先生被囚禁和幽居了半个多世纪,但他的爱国情怀,始终 如一:"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立法委员"冯沪祥是东北子弟,他在会上还特别诵读了张学良早年拜谒台南延平郡王祠时作的诗句:"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 在版图。"
明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清初,郑抗清兵败,率部入台,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张学良在诗中表明:郑成功的丰功不在于尊明朝为正统,而在于赶走了外国侵略者,确保了我 们的宝岛───台湾永在祖国版图。
冯沪祥说:"这首诗在今天也很有警示意义。"
追思会最后播放了张学良生前访谈纪录片───《世纪行过》。亲切、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在东北乡亲耳畔响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本报台北十月二十七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