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报道>回忆与访谈

  


我的父亲杨虎城//三秦都市报,2003.11.26


    今天,是杨虎城将军110周年诞辰,昨日本报专访将 军在西安居住的女儿杨拯英,听她讲述───
    今天是杨虎城将军诞辰110年,昨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杨虎城在西安居住的女儿、曾为陕西省政协委员的杨拯英,她向记者讲述了在她们姐妹心目中的父亲杨虎城将军。
    父亲教我们做个普通人
    据杨拯英说,"西安事变”以后,我父亲被迫出国考察,紧接着便是长达12年的囚禁,1949年在狱中被害。对我们子女来说,父亲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是我们一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启蒙者,是我们毕生仿效的置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楷模。
    杨拯英今年已经69岁,1937年在父亲杨虎城离开西安时只有4岁。她说,现在仍然在世的只有杨拯美、杨拯汉和她姐妹三人。她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说,我们三个因为年龄小,与哥哥、姐姐比,与父亲直接接触不多,在父亲囚禁的日子里,我们一直跟着外婆住。当时,我们在西师附小上学,看见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很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回来。每天放学以后,我就在校门口的电线杆旁向南大街上望,盼望父母的身影能突然出现,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虽然我们姐妹三人跟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不多,但我们对他的印象却非常深,他的为人、做事的态度、思想观念等影响了我们一生。我父亲是农民出身,非常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他执政时,做法与当时许多官员不一样,比较实际,又好学,结交了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进步思想的同时又为老百姓办了很多有益的事,不管做什么他从不张扬,我们作为他的女儿,在这一生中深刻地感受到父亲要求进步的思想和从实际出发、不断奋斗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坎坷,必须坚持自己的人格与正气,财产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但这种正气与人格不能没有。虽然我们是杨虎城的女儿,但按照父亲的愿望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是好军人也是好父亲
    父亲18岁时就参加了辛亥革命,长期紧张动荡的戎马生涯使他无暇照顾家眷,我大姐杨拯坤在世时讲,父亲只要稍有可能,哪怕是短短的几天时间,他总是尽量亲自照料我们。1930年,父亲出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后,我们才开始有了个比较安定的家,当时父亲公务之繁忙,与南京政府间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复杂,是可以想见的,但他还是要抽时间亲自为我们安排好学校,嘱咐我们好好读书。每次回家不管多晚都要到我们的房间去看看。不允许叫子女少爷小姐
    父亲很重视培养我们的俭朴作风,家境宽裕了,但在吃、穿、用上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父亲自己很俭朴,吃饭从来不挑剔,并向母亲再三交代,不准孩子特殊,绝对限制我们的零花钱。
    父亲待人温和、平易,对祖母非常孝顺,无论多晚回家,定要先去看望祖母;对母亲尊重、体贴,真是相敬如宾;对周围的人说话和和气气。最令人感动的是,他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遭遇浇铸了一颗善于体察别人困难的心,我们的亲戚多是穷人,来到家里,只要他见到,他定要亲自招呼,问长问短,安顿得好好的,使人感到亲切温暖。父亲这样做了,在家中谁也不敢怠慢乡村来的人。一次,父亲让人寻哥哥,回答说“少爷不在”,父亲说:“什么‘少爷’,以后不许叫‘少爷’、‘小姐’,叫拯民,拯坤。”从此家里再也没有“少爷”、“小姐”的称呼。
    父亲担心我们养成依赖的习惯,遇到困难无法应付,他经常用他亲身经历提醒我们,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不要因年龄小而原谅自己的软弱和娇嫩,如果子女坐享其成,不求上进,会变成真正的少爷小姐。他爱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了父亲的职责。他在战场上是军人,在家里却是我们慈祥和敬爱的父亲! (吴玉) 

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