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6年12月1日

杨中州


      1日,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林彪、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等发出《致蒋介石书》,全文为次:“(衔略)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聊资点缀,而集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孙震、万耀煌、杨虎臣、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高桂滋、高双成、李仙洲等260个团,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步步退让,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吾人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军队与抗日根据地计,不得已而有11月21日定边山城堡之役。夫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恨,对绥远抗日将士之援助何等热烈,而先生则集全力于自相残杀之内战。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杀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即如先生之嫡系号称劲旅者,亦难逃山城堡之惨败。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殊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人心与军心之向背如此,先生何不清夜扪心一思其故耶?今者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之守土军队为数甚微,长城抗战与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车可鉴。天下汹汹,为公一人。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诚,再一次地请求先生,当机立断,允许吾人之救国要求,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则不特吾人之幸,实全国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的通电》,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对日谈判,实行全民抗战。给红军主力以抗日去路。号召全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职业,更紧密联合起来,督促南京政府实行抗战。
    △中共陕北广播电台广播《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关于绥抗日的通电》。
    △西安《西京民报》以《献给东北军全体将士》为题发表文章,呼吁:“在五年流徙过程中,我们吃尽了飘流的苦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回顾东北,翘望田园。那血海腥风呻吟中的3000万父老兄弟姐妹,时时都在盼望我们打出潼关”。“我们应当踏着民族英雄先烈们的血迹,走到长白山头!去到黑龙江岸!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热血洒在华山—洛川之间,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头颅掉在周、秦、汉、唐的墓旁。3000万父老兄弟姐妹,已在箪食壶浆地欢迎我们归去,披风冒雪的东北军全体流亡将士们:起来吧!”
    △援绥募捐运动继续高涨。西安各校学生掀起全市性的援绥热潮。连日来,马路两旁,钟楼四周,青年学生奔走呼号,募捐援绥,特别是失掉家乡的东北籍学生,在他们述说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时,不少人听之泪下。
    △“西安各界慰劳守土将士及贡献一日所得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表宣言:“该会已于11月24日正式成立。”号召“将一日所得,奉献绥远将士”。
    △长安、岐山、商南、蓝田、潼关、兴平、周至、同官(铜川)等县各界爱国群众纷纷捐款,慰劳绥远抗日将士。
    △陕西省政府将慰劳绥远抗日将士捐款33900余元电汇太原阎锡山核转。
    △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陈继承为豫、鄂、陕边剿共主任;陈诚为军政部常务次长;何成睿为武汉行营主任,陈诚为副主任。
    △日本驻华北海陆军积极备战。
    △张学良命令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步(兵)、骑(兵)各一连进驻临潼华清池,负责华清池蒋介石行辕周围警戒。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