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3日
杨中州
23日,晨,东北军在渭南东孝镇附近与南京“讨逆军”发生战斗,“讨逆军”中午12时逼近赤水,并向孝义推进。
△毛泽东电周恩来,指出:“应告张、杨及其干部把工作放在困难点上。”对胡宗南、关麟征等黄埔系应加紧进行工作。毛泽东电南汉宸,要他争取十七路军为真正的抗日军。
△叶剑英分析敌我态势,就当前战略问题建议中共中央:估计时局将不能不出于战,我西北各军现已处于内线作战的状态,我们的战役应下决心,集中全力夹击胡(宗南)、毛(炳文)、关(麟征)、曾(万钟),向南移动之,西安可守之。否则,准备暂时放弃,求得西线胜利。可吸川湘、鲁韩(复榘)、李(宗仁)、白(崇禧)、晋阎(锡山)参加,转为外线作战,以开展局面,因这些人用力威胁不能吸引,只有战争胜利,才能吸引过来。
△红军一部组成追击军。以罗炳辉为司令、宋时轮为副司令、宋任穷为政治委员,指挥红军某部,如胡宗南敢于进犯西安,追击军将给予坚决打击。
△宋子文、宋美龄由西安电告南京,大意谓:昨已与蒋晤面,情况良好。
△“讨逆军”东路总司令部宣布河南全省戒严,并任命裴昌会为郑州戒严司令。
△东北军向渭南增援,一一一师、一○七师已抵渭南附近。陕西警备旅某部结集于崇宁镇一带。东北军一个团自青龙镇辛庄渡河。
△国民党十三师万耀煌部与冯钦哉联系,拟向西安围进。
△张学良派部队接防固市一带冯钦哉防地,冯拒绝该部接防。
△晨,南京国民党中央举行第三十次常委会,丁惟汾、冯玉祥、叶楚伧、孔祥熙、居正、孙科、何应钦、戴传贤、吴敬恒、张继、林森、张厉生、周佛海、方治等30余人出席,丁惟汾主持,决议:(一)中政会主席、副主席回京以前,推林森代理;(二)推居正为中央常委;(三)中常会副主席未回京以前,推居正代理。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三十一次会议。林森、张继、丁惟汾、叶楚伧、陈果夫、钮永建、王宠惠、吴敬恒、李文范、许崇智、居正、戴传贤、程潜、陈立夫、马超俊、朱家骅、何应钦、孔祥熙、孙科、梁寒操、覃振、王伯群、徐谦、张群、陈绍宽、王世杰、张嘉敖、吴鼎昌等出席,由林森代理主席,何应钦报告“讨逆”军事进展情形。会议责成何应钦“督率部队兼程前进,迅平叛逆。”关于“讨逆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由何应钦拟定,经会议决议,准予备案。
△胡宗南、关麟征、黄杰致电张、杨,同情抗日救国。
△西安《解放日报》载:南京中央大学全体学生致函张、杨,表示:“抗日救国,人同此心。”
△于右任在潼关发表《告东北西北将士人民书》说:西安事变“国人则痛心,仇敌则欢笑”。张学良等“若稍有良心,何忍出此”。“故我此时仍是万分希望大家大彻大悟,一致促成转危为安之局,则乖戾化为祥和,西北及东北之将领子弟与人民,在此安危呼吸之顷所报献于国家民族者,仍复至为重大也,至诚之言,切望听察”。
△上午,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在金家巷张学良公馆西楼举行。谈判前,周恩来、叶剑英广泛与有关人士接触,反复阐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大意义。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要求由宋氏兄妹做为他的代表参加谈判,商定条件他以“领袖人格”担保实现,不做书面签字。张、杨同意蒋的要求,参加今日谈判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宋子文、周恩来(应德田记录)谈判开始后,周恩来提出: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潼关以东;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除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上述六项,要求蒋介石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国共产党赞助蒋统一中国,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对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表示同意。宋子文个人也表示同意,答应向蒋介石转达。关于放蒋的条件,宋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即应允回南京后再释放爱国七领袖,张、杨、周要求先撤兵,释放政治犯,蒋才可回南京。
△午,宋子文在高桂滋公馆与蒋介石晤谈。
△下午,张、杨、宋、周谈判继续进行,宋子文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为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敖、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推荐孔祥熙为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徐新六或颜惠庆为外交院长,严重或孙科或曾养甫为铁道部长,朱家骅或俞飞鹏为交通部长,卢作孚为实业部长,朱家骅、张伯苓或王世杰为教育部长,张、杨推荐赵戴文或邵力子为内政部长,周恩来提出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杜、沈、章等可任次长。宋子文力言此为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抗日帷幕揭开后,再彻底改组。周原则同意,要宋子文负责。宋子文提议由蒋介石下令撤兵,即放蒋回京。周坚持中央军撤兵,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先释放。周提议在政府过渡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以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成立联合委员会,受张学良领导,进行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实行训练补充,由南京负责接济。宋子文答应此事可转告蒋介石。在蒋同意上述办法(即六项提议)下,周提出与蒋介石直接讨论各项问题。宋子文回答可先见宋美龄。宋子文、张学良在会谈中表示:宋美龄力主和平与抗日。
△夜,周恩来电中共中央,报告与宋子文等会谈情况:(甲)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昨到西安。蒋暗示宋改组政府,三个月后开救国会议。改组国民党,同意联俄联共。(乙)今日我及张、杨与宋谈判。第一部分,我提出中共及红军六项主张;子,停战,撤兵至潼关外。丑,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寅,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辰,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巳,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以上六项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第二部分,宋提办法及讨论情况:子,宋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造成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敖、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推荐孔祥熙为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长财政,徐新六或颜惠庆长外交,赵戴文或邵力子(张、杨推荐)长内政,严重或胡宗南长军政,陈季良或沈鸿烈长海军,孙科或曾养甫长铁路,朱家骅或俞飞鹏长交通,卢作孚长实业,张伯苓或王世杰长教育,我们推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宋力言此为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抗日面幕揭开后,再彻底改组。我们原则同意,要宋负责;杜、沈、章可为次长。丑,宋提议由蒋下令撤兵,蒋即回京,到后再释放爱国七领袖。我们坚持中央军先撤走,爱国领袖先释放。寅,我们提议在这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以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成立联合委员会,受张领导,进行抗日准备,实行训练补充,由南京负责接济。宋答此事可转蒋。卯,在蒋同意上述办法下,我们与蒋直接讨论各项问题(即前述六项)。宋答可先见宋美龄(子文、学良言她力主和平与抗日)。(丙)如你们同意这些原则,我即以全权与蒋谈判,但要告我,你们决心在何种条件实现下许蒋回京,请即复。”(见《周恩来文选》)
△西安印刷工人救国会成立,宋绮云在成立大会上恳切致词,大会通过全国同业工友,拒绝承印汉奸言论及一切著作。
△西安市装卸夫救国会成立。
△西安《解放日报》发表论评《欢迎政治犯》。
△西安市学联下午1时在西安师范礼堂招待被释放的政治犯,大会由李连璧主持,被释放的红军战士在会上讲述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及抗日救国的决心。与会青年很受感动。
△陕西省援绥服务团将于日内出发。
△西安各校学生连日在市内宣传,广大市民,深为感动。
△陕西省教育厅征集救国教育方案。
△西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热情歌颂西安事变划时代的意义,指出:“双十二那天,一个光辉灿烂的火把在烽火台上点着了!这个火焰带着一切被压迫民众的吼声,挟着千钧热力,散在每一个不愿做奴隶人们的心头,它将普照全世界奴隶们的心上。”
△西安《解放日报》以《“救联”提出对南京谈判基本六条件》为题发表文章,阐述徐彬如代表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提出的和平谈判的六项条件。
△邹大鹏在《西京民报》社举行记者招待会,详述事变传至华北后,华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情况。
△“东救”宣传部召开宣传工作会议。
△陕北旅省各界同乡救国会发表告民众书,号召各界拥护张杨主张,一致抗日。
△西北军人抗日救国义勇队召开成立大会。
△内蒙古义勇队代表到达西安,会晤张、杨,商洽抗日援绥军出发日期及行军路线问题。
△周恩来和宋美龄长谈。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中共拥护他为全国领袖。
△毛泽东电周恩来,称:“时间正在变化中,张杨不会久处孤立。但应告张杨及其干部,把工作放在困难点上。即使困难,奋斗到底,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若无此种决心,则遇有挫折将不能支持。凡事向好坏两面着想,力争好的前途。同时也准备对付坏的局面。”
△毛泽东电南汉宸:“十七路军不巩固,极须大力进行政治工作,杨虎城极望兄回帮助。”“兄至十七路军,应坚定其军政干部抗日救国、联红联共、不怕牺牲、直干到底之决心,并发展党的组织,争取十七路军变为真正的人民抗日军。”
△与周、宋谈判的同时,设计委员会开会,会议一开始,气氛就十分紧张,当时围绕着(一)为了和平解决,要向蒋介石、宋子文提出什么条件?(二)在什么具体保证下,才能放蒋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当时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有人说:要把中央军在潼关以内的军队撤走。有的说,要阎锡山出来作保人,并划出潼~洛为缓冲地带,由山西军队驻防,中央军撤到洛阳以东。与会人员一致决定:没有保证,不能放蒋。
△樊崧甫电张、杨谓:要他们“系铃解铃”,“戴罪立功,以图自赎,一致对外也”。
△孔祥熙再次通电全国,提出特加注意的五点事项。
△孔祥熙接见意大利驻华大使齐亚诺、英驻华大使许阁森、日驻华大使川越,说明西安情况。
△孔祥熙、孙科、王宠惠、王正廷等在南京孔宅晤谈。
△川越访何应钦、张群。
△何应钦密电龙云告以张学良派机接周恩来赴西安情况。
△李宗仁、白崇禧表示:愿与张、杨采取共同行动,将结集兵力,誓师北上。当日内特派刘维章为代表自桂飞湘,征求何键意见。
△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专文《对张贼,战,战,战!》叫嚷“战是营救蒋公的唯一办法”。
△宋哲元、韩复榘自济南联名通电谓:“(略)万不容在国难严重之际,再有自伐自毁之行动,不此之图,竟成出轨之事,国人在忧惶震骇之余,皆不能考其主张之奚若,则其结果,非陷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不止,所谓亲痛仇快者是也。目前急务,约有三大原则:第一,如何维持国家命脉;第二,如何避免人民涂炭;第三,如何保护领袖安全。以上三义,夙夜徘徊。……似宜采取沉毅静耐,以求政治善通,适时解决。”
△日首相广田宏毅在枢密院报告说:“对于西安事变,决定采取不干涉方针;倘国民政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将断然抨击。”
△美驻华大使馆参赞罗克哈特电美国国务卿穆尔,报告西安情况。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