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美术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美术之乡

宝鸡市:陇县——社火之乡


简介

    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社火就是人们穿着戏装在大街上游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陕西关中西部一种群众性的传统娱乐活动,多在元宵节游演,人称"耍社火"。劳作了一年的庄稼人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便组织起来,自扮自演成各种戏曲人物,在村、镇、县城游演。由于它源于社日,意在祈求吉祥,日子红火,故名社火。热闹红火的陇州社火不仅仅因为其表演、化装等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陇州社火的民俗技艺已经面临着失传,陇州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技艺玄妙高超,规模盛大,这里的乡镇、村组几乎个个都有社火队,有的镇就有三四家。每当耍社火时,出动数百甚至上千群众,乡村里鞭炮声震天,彩旗招展;白雪衬映的山间、田地里锣鼓开道,舞狮子、撑旱船、踩高跷、扮马社火的依次布阵,逶迤数公里后开始逐村逐家游转,扮社火的金盔金甲、彩绸裹身,手持刀、矛、剑等兵器,威风凛凛,场面甚是宏大。耍社火”讲的是化装技艺和表演绝活。正月里图的也是个好心情,“耍”之前要先给社火队领头的赵公明挂红,也叫“打红”;游转前要拜祭村里的神。之后,社火走村串户,挨家拜年,经过的村子一般要送上香烟或者点心、酒等等,表示对社火的感谢 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 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 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而正月十五最隆重,声势最为浩大。
    陇县人耍社火、看社火,是最重要的“年饭”,重视的程度不比看中央台的文艺晚会差。那激越人心的场面,那自编自演的陶醉,那如痴如醉的享受,是春节晚会里不可能有的。每到秋收后,各乡村耍社火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添置戏衣和锣鼓,谋划着出什么内容,思量着赛倒哪个村的社火,捞回去年正月失去的面子。将近正月,有的村已是鞭炮声声,锣鼓喧天,社火队已经在演练了。一到初五,各乡村的社火就开始红火起来了,锣鼓开道,社火随后,穿街走村,阵势宏伟。 
    陇县社火据说是在继承周秦汉唐时期的白戏、散乐和古代锣鼓、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民间集体游艺活动,以庆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每到正月十五,十村八乡的社火纷纷涌向县城,竞相献艺,争强斗智。各社火团队列队行驶,彩旗前导,鼓乐为先,各个节目依次排列,保持整齐肃穆,井井有序的队形。步社火,扮演戏中角色,灵活多样,奇异生动;马社火,《三英战吕布》、《牛头山》等具有马背征战特点的故事,骑着骡马,威武雄壮;背社火,由一人身扎木制芯子,在肩部挈儿童装扮的戏剧人物表演,挈一至三人不等;高跷社火,脚踩木棍,《关羽保皇嫂》、《赵匡胤送京娘》是拿手好戏;跷跷板社火,将长板置于木墩上,板两端制铁芯支架,站立戏剧角色,数人抬架游行表演;高芯社火,由钢筋做成高达六七米的转动铁芯,载着千姿百态的“仙女神童”凌空而过,悬妙奇险;车社火,一车一座,有《斩秦英》、《断桥》、《三对面》等曲目。平常年份进城社火表演团达百余家,县城街道汇成人的海洋,千面彩旗迎风招展,百面锣鼓震憾人心,百家社火表演团徐徐行进,各类舞蹈队伍翩翩起舞,锣鼓声、鞭炮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周秦后裔的狂欢大潮,站在北坡山上都可听到这狂欢声。社火团队每到单位和住户的门口,都会受到燃放鞭炮的热烈迎接,并能得到麻花、糕点、香烟等赠物。对馈赠多的和门口场地大的邮电局、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社火团队还要按固定姿势绕场三周,表演完毕方才离去。社火表演结束,居民们还要把“黑虎灵官”和“关公、秦琼”请进家门,让其在各个角落舞舞大刀和马棒,以求趋吉避凶。 

图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