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榆林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镇北台

《红石峡》


  站在易马城垣上向东北望去,即可看到红山最高处那赫赫有名现存明长城最大的名台要塞——镇北台。当人们告别易马城,顺林木成行的山道向东北而行,逢坡上坡,随湾拐湾,神往10多分钟,那雄伟壮观的镇北台就会矗立在你的眼前。镇北台依山据险,居高临下,北对毛乌素大漠。南依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象把巨锁扼矗在蜿蜒而过的明长城上。
  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次年七月竣工。是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下旁蒙汉互市的易马城、红山市而建的一个军事设施。台呈方形,分4层叠起,总高30多米,各层均砖石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高约2米的砖垛口。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底层高10.7米,拾级而上达底层上面,此层四边距二层台基12米,四周相通,十分宽敞,过去这层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将上的营房,现房基、柱础犹存。第二层台高11.4米,方台上周长130米,方台四边向中心各延伸5米为三层台基。二层台南开一洞门,可由内甬道通至三层。洞门题额“向明”二字为建台涂宗浚所书。第三层高4.2米,方台上周长88米,四边向中心延伸3米为四层台基。第四层高44米,方台上周长60米,四层顶中部,原建有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座,清末哨棚坍塌。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了望口,现苔痕斑驳,显的格外古朴巍峨壮观。
  紧依镇北台下,同肘建一方形小砖城,现土夯城垣尚存,叫款贡城,是明代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近年来,政府多次拨款对镇北台和款贡城进行维修,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镇北台建成后,历代莅榆官员,大多要登临镇北台游览一番塞上红石峡独具特色的风光。1936年10月张学良、杨虎城到榆时,他们骑马专程登临镇北台。八十年代党和国家领人胡耀邦、刘澜涛等先后登上镇北台观榆林人民建设的业绩。
  当游人登上那苔藓斑斑的古塞台,一番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稀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在那民族纷争年代,将是明代嘉靖年巡抚《登北楼赠副戍张将军》诗中描述的情景:
  孤城绝塞敝高楼, 漠漠风沙槛外浮。
  遗恨朔方失故土, 空怜秦卒赋同仇。
  飘飘雪片凌春色, 处处笳声绾客愁。
  才训如君今定远, 伫看谈笑取封侯。
  当年边塞高台、孤城、羌笛、笳声、漠漠风沙、飘飘寒云、南去飞雁……全然是幅幅不胜悲放苍凉,峰火刀兵的古代边塞景观,然而当民族和睦相处,蒙汉互市又是这样一种情景:当年在那雄台高耸,军卒肃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肃穆场面下,“易马城”、红山市蒙汉互市期,“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驮着各类皮毛,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呜,人声鼎沸,一派蒙汉贸易热闹景象。对此,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
  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
  万里春风残雪后, 游人指点赫连台。
  如今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东南望去:那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杨泖成行,以及那历尽沧桑的榆林古城风貌、波光粼粼的愉溪河流和那西沙楼房林立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历历在目;西北望去:则是一派塞外风光,那无数绿化山峁沙丘环抱着片片墨翠绿洲之中,牧放着群群牛羊,宛然在目;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其间,几行雁起雁落,使人心旷神怡;俯视台下,易马城、款贡城,更有那处处秀色迷人的红石峡和峡上碧被荡漾的平湖山色,象一幅幅优美的画图,映入人们的眼前,又会使人沉浸在如痴如醉诗一般的意境里。如此胜景,使愈来愈多的游人登镇北台观光,也吸引国家领导人如胡耀邦、刘澜涛等先后登镇北台游览。
  傍晚时分,当游人站在镇北台上,这时可以看到一轮血红的夕阳渐渐西坠,西边天际、大漠红云弥漫,红霞四射,将远方无数个沙丘和山峦顿时染的通红,把红石峡和镇北台映的格外绚烂火红,光彩夺目,这便著名的红石峡景观——红山夕照了。

出处: 《红石峡》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