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
从红石峡南峡出发,沿蜿蜒曲折溪流北上一里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层层无数嶙峋岩石,在岩石上一道道溪流逐层跌落,湍流击石,喷涌成堆堆浪花,哗哗作响。此即是红石峡又一景观——水磨梁流瀑。两岸榆柳苍翠,红杏隐现,燕语莺歌,这天然山水与东岸边那郁郁葱葱榆柳林中的古朴水磨房,苔藓斑斑的数道水磨渠壕和风驰电转的木轮古水磨连成一片,构成一幅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绮丽画图,顿使人们沉浸在又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不由叫人作文赋诗,放喉讴歌。明万历初年延绥镇都督傅津曾赞美:
绿水穿红峡, 青山卧白云。
潭深鱼自乐, 沙阔鸟成群。
磬入滩声静, 香余梵语闻。
临流* 剧饮, 回首夕阳熏。
当人们过溪流,随湾拐湾,上坡下坡,在绿水穿红峡谷中的小道上边游览那绚丽多姿溪光山色,不觉行程2里,发现迎面峡谷骤然合拢,便到了红石峡北峡头。但见峡头崖壁之上刻有赫赫醒目“蛟窟龙窝”四个大字,之下东西峭壁开两洞窟,这是1955年所建大坝的两道潜流洞。高坝潜洞东西两厢石壁涌出两道飞瀑,直泻峡底,那飞瀑泻落击石,激起堆堆浪花,响声如钟鼓雷鸣,形成石壁飞瀑布,峡底卷雪浪的壮观。若站在飞瀑岩头,那高泻的飞瀑,四射出朵朵浪花和飞玉般的水珠,又如天女散花般飘然落下,使整个峡谷水花水珠飞浅,谷底浪涛翻滚,水势弥漫,似雾起,似云涌。不仅使人感受到飞瀑的力度和气势,而且可领略一番“任扑面,桃花雨”的情趣。在日光的照射下,水气弥漫的峡谷空中浮现出灿烂多彩云影,使人觉的置身于五色宾纷的彩云中。这就是历来称之为“飞湍电转,红影外浮”的红石峡奇观。
这奇观处有不少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明《延绥镇志》记载:“红石峡岩高三丈,水自上飞落若瀑布,然夏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又载,红石峡“西南十里低黑山之巅也,自黑山而南十里为王墓山,有断碑,字已磨灭,相传为夏元吴之祖墓也”。关于李继迁在红石峡葬祖,在民间传说着更神奇有趣的故事。相传,李继迁少时,常常同族人从银州城(在今横山党岔)来到红石峡驻牧。一天,他独自一人到红石峡放牧。忽然看见石峡山头站立一长白胡子和一长黑胡子两老头,正指着红石峡谷在争论什么。李继迁感到奇怪,便俏俏走来,躲在两个老头争论的山下,听他们争论。只听见那白胡子老头指着峡谷对黑胡老头说:“这里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黑胡老头问道:“何以见得?”
白胡老头又说:“你看,这山皆红石,环列若屏幛,峡谷湍流飞瀑,红影外浮,若谁家在此葬祖,日后定能发迹”。黑胡老头摇头不信,白胡老头又指着峡头涌瀑洞窟说:“那洞穴飞瀑,湍浪电转,四季云雾缭绕,紫气冲天,便是蛟窟龙窝,每年二月初二清晨,蛟龙就会出穴,腾飞上天”。黑胡老头摇头还是不信,白胡老头打赌说:“不信,我们明日二月初二来看吧”。说罢,两老头说笑扬长而去。这些话,被躲在山下的李继迁听的清清楚楚。
次日,天还未亮李继迁就藏在洞穴旁大石下观看,等到东方发白,只见洞穴闪出万道红光,一条巨龙从穴中爬出,伸头吸水,然后摆动身尾扶摇腾空,一会就看不见于。于是李继迁日夜兼程,跑回银州城,将祖父、父亲遗骨搬来,在红石峡头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把他们遗骨安葬穴内,复引水其上,以防被人盗墓。此后又把曾祖、高祖的坟墓都迁至离红石峡西南十里的黑山梁上祭奠。后来,李继迁起兵反宋,果然成为西夏王。史籍记载,民间传说已成解不开的迷,但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红石峡北峡头崖壁上乃存一石碣,上刻“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想必这一石刻与现存“蛟窟龙窝”四字刻石为后人根据史籍记载和李继迁红石峡葬祖传说而题刻的了。但宋代,红石峡一带却是西夏政权屯兵重地。史籍记载,宋明堂川(今榆溪河)弥陀洞曾设西夏左厢神勇军司。近年有人考证弥陀洞即今红石峡。
西夏左厢神勇军司统领明堂川一带夏兵四万,以此为根据地,屡发兵进攻宋朝。宋元丰五年(1082),西夏大军从明堂川南下,进攻宋军永乐城(在今榆林市上盐湾无定河东西两岸一带),双方展开恶战,夏军将永乐城重重包围,卡断城中水源,阴绝宋兵粮运,最后攻陷永乐城,宋军士卒役夫伤亡达二十万人,宋将徐禧、李舜举、高永能等战死。夏军又乘胜围米脂三日后,撤去。宋神宗听到永乐的败讯后,临朝痛哭,只好与西夏议和。
清同治年,在此北峡头修建起一座石拱大桥。桥洞额刻有“力争上游”四个大字,只是1956年兴建红石峡水电站时,将这古桥及“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等石刻拆除。1959年红石峡400千瓦水电站建成。七十年代初又建成红石峡电力抽水站,这些水利设施不仅为红石峡增添新的景观,更是造福人民。
注:*(左扌右弃)
出处: 《红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