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志》
位于青云乡青云山,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明代创建时,在今寺观南约1公里之小山颠仅建1小石窑真武祖师观,遗迹犹存。民国8年(1919午)当地农民王起圈在今址募资修建祖师殿3孔,灵官殿东窑2孔,圣母殿西窑1孔,迁真武祖师诸神于此。民国16年(1927年)春,井岳秀、姜梅生等会同地方信士多方筹措资金,广募能工巧匠兴工扩建青云寺观。工程历经15年于民国31年(1942年)告竣,遂成现在规模。据原碑记载,共计费银洋117000余元。工程先后分两期:一期(1936年前)是东部道观,建有祖师、三清、三官、圣母殿和玉皇阁、真人洞、龙王庙等;二期(1936年后)是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及讲经大堂、禅堂等。全观寺庙建筑共289间(孔),或一层,或二层,有单孔一殿,有数孔一殿,均为砖砌歇顶拱窑,前接丹漆木柱斗拱,飞檐戗角明廊,顶盖琉璃瓦脊。寺观各庙殿内神像由榆林著名雕塑家万起运等雕塑、粉饰装点,坐卧立跪、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小神佛像共706尊;由著名画家孙寿山彩绘精美壁画共1070余幅。此外,建钟鼓楼4座,飞宇轩昂木牌楼3楼,乐楼1座,赏景清风台、八角亭各1座,铺砌寺观南山门通至山下青云河石阶276级,并修建和雕刻碑碣、碑楼、寺大门、砖雕楹联数千件,整个庙宇共分18院落,占地46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毗连相通,浑然天成,成为民国时陕西所建的第一大寺观。
自寺观竣工,住寺僧人高定宝等在寺观内外及青云山上常年坚持栽植松柏杨柳,桃、果、杏、葡萄等各种树木和牡丹、芍药、玫瑰等花草。早在50年代,青云寺观就成榆林县绿化先进单位,僧人高定宝也多次被评为宗教界先进绿化工作者。
“文革”中青云寺观遭到破坏,殿内工艺精湛的石雕、泥塑、壁画以及堪称工艺佳品的木牌楼和碑碣等荡然无存,其它如树木、砖雕、亭阁不同程度亦遭破坏,且长期被化工厂占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青云寺观得以退还。1985年5月又列为榆林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从1981年起,陆续复塑粉饰各庙殿诸神佛像,彩绘壁画,重建被毁木牌楼、亭、楼阁等,并重新雕梁画栋,丹漆廊柱户牖,培植花卉林木。于1992年3月全部维修工程告竣,屡计费人民币约70余万元,用木材约30余立方。
出处: 《榆林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