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榆林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红山寺

《红石峡》


  出榆林城,沿榆溪河北行,夏季沿途清溪流水,杨柳郁郁葱葱,田野里一片碧翠的庄稼,生机勃勃。路程不到2公里山势渐渐逼近,人们就可看到黄瓦灿灿的红石峡山门楼。
  步入由已故著名教育家、美术家王森然书额“红石峡”山门楼洞,人们便可看到红石峡南峡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40余处石窟庙殿,这就是古刹——红山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延绥镇巡扶郑汝壁为宣威红石峡雄秀和明军在此武备的强大,在摩崖上题刻,改红石峡称雄石峡,此后红山寺亦多称雄山寺)。寺创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在宋代就已建有,现存开凿于明成化年间庙窟内的碑刻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创建石佛殿记》碑刻载:“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在即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也”。又记:“暨寺南未几三百步,古有小石佛殿,规模狭隘,未足以耸观瞻,居人惜之”。成化二十二年《创建慈佛殿》碑刻载:“红石峡得观,古石佛寺故迹残破,于是感发善心,凿石窟一空,内塑慈佛……”。成化二十三年(1487)《创修观音堂记》碑刻载:“榆林城北十里许,有山名红石峡,其土壤夷旷,介乎与虏境交界,山明水秀,地幽而景胜,其左弗及一里,寺名红山,内塑如来贤圣,下有清泉水溪,其源自境外而入斯地,虽有名古迹,其景居其一焉”。弘治十四年(1501)石佛洞《创启石佛塑像碑记》中载:“榆林卫外十里红石峡有古洞在焉,……年代久远,佛像倾,石裂……。”
  现存红山寺庙窟大多为明成化年至嘉靖年间开凿修建。明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后,尚崇佛事的官民们,有因看中了红石峡“山明水秀,地幽而景胜,山景非常,感发善心,愿捐已资,命工匠凿石堂、塑如来贤圣诸佛”者;有因“古佛寺故迹残破,感发虔诚,恭备已资,凿石窟一空,内塑观间……”诸神者;有因“求嗣”或求神灵保佑平安而“慨然捐已资,金装彩饰诸佛”者。因而,在这“山青水秀为榆林第一胜景”的风水宝地竞相凿窟建庙,塑佛扩寺。迄至清代,寺庙多次修复扩建,愈建愈炽,成现在规模。
  清代以来,红山寺大兴土木,修复扩建有案可查共有3次。首次修建规规较小,时间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这次修建除将被大水冲荡毁坏的“翠然阁”及崖畔佛龛、僧舍补缀修葺”外,又新建“五镇远祠”,并“上祀关帝像”。第二次大规模修建在清十一年(1872)。这是因同治六年至九年(1866~1870),陕北发生时民起义,延榆绥镇总兵刘厚基统兵镇压,双方在上榆林展开格斗,战火漫及红石峡,使此胜迹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红山寺“石栏残破,殿宇门牖颓破”,“烽火劫灰率多倾颓”,“人迹遂杳,古迹仅存”。同治九年(1870)春,回民起义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失败,榆林总兵刘厚基重游红石峡,见红山寺“南竖石门,门内有石路甚狭,旁有石栏,形或凸或凹,临之惴惴恐坠。上有数庙,庙北石阁一,北石室一,门牖颓破,余烬火痕,乃捐廉葺之,缺者补、窄者扩,旧者新。”并于河畔广栽柽柳、杨树。次年刘厚基又于寺庙下劈石路一条,并修复了寺山门。第三次修建在1984年至1987年。“文革”中,红石峡没有逃脱惨遭浩劫的厄运,红山寺各庙殿内石雕、泥塑、石刻及门框、亭阁和铸于明弘治年间两尊大铜佛像等荡然无存,一些摩崖石刻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1983年,陕西省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决定恢复红石峡胜迹,至1987年相继拨款19万多元,先后砌石硷子、石围墙130余米,修复雕花石栏70多米,台阶34米,重建亭阁4处、庙殿廊檐3处,以及加固东崖塌方27米,打铁桩拉铁索栏33米和复建山门楼等,使红石峡及其古刹红山寺不仅恢复旧制,而且又增添新貌,蔚然壮观,恢复了其盛名。
  红山寺现存明代石窟庙殿主要有圣母殿、大雄殿、小须弥殿、观音堂、园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元沁殿等,这些庙窟都分布在红石峡东悬崖峭壁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有的庙窟口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顶覆琉璃瓦檐廊,有的庙窟全为石雕门槛,形式多样。当人们跨入这些石窟庙殿信步游览时,就会发现,庙窟间凿有通道,或明或暗,窟窟相穿,上阶可通至寺之“天门”登达红石峡顶峰,下阶可回穿石峡峭壁底之溪流。更为奇特是在峭壁底层的三窟庙殿内,有一条古水渠连穿庙窟后从长钓一百余米的石凿暗洞而逝,水流激湍,訇然回响,这就是明万历年间所谓神工鬼斧开凿的“若渠、若殿、若洞、若神”的“神灵赫灌殿”。其建渠、庙、神于一体,“两擅其美”,天成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全寺石窟庙殿内,原有石雕、泥塑、铜铸神佛像200余尊,雕琢精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可惜几经浩劫,大都破坏殆尽,但游客只要留意细读那些尚存庙窟中的碑刻,可以窥见当年各庙建规模和概貌的。在一些庙窟内的石藻井、石供台、有门壁上,尚留存有精工细刻绘有各种飞禽走兽,山水花卉。这些刻绘图案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其中藻井刻绘图案风格古朴粗犷,别具一格,中心为八卦攒顶,辐周布满花草和龙凤、牛、马、鹿鸡等动物图案,从中可以窥见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特色,这些古代画刻在榆林现存很少,极为珍贵。
  红山寺庙窟人文景观丰富,几乎每庙窟都有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总兵陈辉年已四十多岁仍没得子,无奈,那年三月十六日这天,陈总兵带领众妻妾来到圣母殿,向圣母神跪拜求子,并立“求嗣碑”(此碑“文革”中破毁),捐已资,金装圣母,彩饰庙殿,大兴土木,扩建红册寺。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后来儿孙满堂。从此更多的信男善女来到红山寺,礼佛烧香,虔诚膜拜,祈求佛神保佑平安,祈求圣母封妻荫子。每年三月十六日也就成为红山寺的庙会期,一直沿袭至今。
  过去的红寺庙会实际就是举办“泥娃娃”会,每逢会期榆林城及方园数十里地的乡村男女老幼,接踵而至,人们有烧香拜佛的,有摆摊点卖小吃的,有买卖泥娃娃的……,香烟缭绕,烛光四射,人山人海,红火热闹。在泥娃娃会上,信用善女们最讲究在祈子时偷得或占卜由圣母神赐给一个泥娃娃(榆林城人也称之为“偷大秃子”),据说这样求子最灵验。
  近年来,复修红山寺,许多庙窟外接斗拱飞檐,龙岚脊顶,雕梁画栋。庙殿内石刻、泥塑等也逐步得到修复。在那处处琳琅满目的摩崖书法石刻和那四周红杏绿柳树木的衬映下,以及峡谷里层层跌落、跳珠溅玉、蜿蜒而过的榆溪清流等如诗如画景色景观的交相辉映下,使古刹红山寺静谧幽雅,古色古香更加神奇多姿,吸引愈宋愈多的香客、观光者到此朝拜,神游。

出处: 《红石峡》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