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志》
位于榆林城内东驼峰山,有戴兴寺、香云寺、洪济寺、大庵和老爷庙(关庙),故称“四寺夹一庙”,其中戴兴寺规模最大。
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原为延绥镇总兵戴钦家宅。后舍为寺,请洪济寺僧人佛济主持。称为戴兴寺,明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帝巡边抵榆,纳戴钦之女,赐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戴氏声威显赫一时。明天启七年(1627)、清康熙二十年(1681)四十二年(1703)、乾隆三十年(1765)、光绪三十年(1904)戴兴寺均有维修。寺分3院,有殿宇共54间,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总占地面积2846.1平方米。主要有五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殿、十王殿、韦陀殿等。五佛大殿为重檐歇山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总高11.2米;一层为砖砌5开间通堂拱券式枕头窑,宽22米、深9.4米、高4.7米,外接飞檐走廊,南、北两侧各砌砖拱券洞,置砖踏步,拾级而上达二层;二层为歇山檐廊砖木结构5楹36柱环廊,南北19.4米,深10.6米,顶覆仰合灰瓦、脊兽。二层东院为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罗汉殿,都为硬歇山单檐式砖木结构建筑。原五佛殿二屈楼阁内供高1.5米铜佛5尊,上下廊檐悬挂明、清大木横匾10多块,其中明崇祯九年(1636)“急周同道”大匾记载:这年榆林饥荒,该寺第四代主持僧仁明等收容它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长期供斋度荒。五佛殿南耳楼内塑有戴钦像,北耳楼内塑有本寺第五代主持僧智福像。全寺有铜铸木雕等佛像100余尊,藏经书3000余卷,“文革”中尽毁,寺院辟为粮食仓库。1982年7月,戴兴寺公布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住寺僧人一真、大旭等收集流失庙物,先后找回明清木匾8块及石碑等法器共10多件。而后相继维修寺庙,重塑佛像。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戴兴寺”木匾悬于寺大门额。
出处: 《榆林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