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白云山道教

《佳县志》


  白云山道教属全真教之龙门派。明万历三十三年建观后,李玉风从它处请来道士,为白云山做法事。这些道士都是应邀上山,做完就走,经卷也由自己带着。三十六年前后,已有张真义、景真云、王真授、赵常青、李守凤常住白云山传授经义。四十六年,明神宗给白云观赐颁经书后,白云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有常住道士8人。崇祯十六年(1643)常住道士11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常住道士32人。嘉庆末年道士张复札,云游全国名山,抄回大量经卷。这时的经书,已是数目宏大,内容繁多,经义深奥,军事、医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无不涉及。从道光到光绪年间(1821—1908),白云观常住道士20人,民国初年常住道士近40人。
  白云观创建之初,道教只在院内活动,次数较少,项目单调,主要在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这三个节日活动。此外,大部分道士以种田为为主,有的出门化缘布施。清光绪年以后,活动次数增多,形式多样发展,道教活动出现了全盛时期。民国初年,道士可以娶妻,道教活动进一步走向民间。主要活动形式有上贡、打教、站罡步斗、放赦、舞施食、游连悲观地狱、绕灵沐浴、过金桥等。
  白云观开山之初,没有宗教音乐,道士们只在观里静心修炼,举行宗教仪式。后来云游各地宫观,吹收其它宫观经验,开创了白云观宗教音乐的先河,音乐成为宗教活动的一项内容。在接触民间过程中,道士们吸收佛教音乐,晋剧和陕北民间音乐中丰富的营养,逐步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白云观宗教音乐。道士们一代接一代,使白云山音乐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1955年道士在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调演会上演奏,受到了音乐家的重视和众赞赏,获得了演奏一等奖。从此,研究古代音乐的专家,纷纷前往白云观录音、记谱、发掘整理,使历史悠久的白云观宗教韵,得到恢复和发展。
  白云山宗教音乐的主要乐器有笙、管、海笛、钹、小钗、云罗、小鼓、二饼子、木鱼等。演奏中,管笛演奏主旋律,两只笙伴以和声,高吭的管乐,柔和的笙,有奏的鼓点,渲染气氛的锣鼓,优美动听,扣人心弦。
  白云山上的宗教韵,从内容和形式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韵曲调,一类是吹打乐。经韵曲调是道士今颂经书的调子,乐曲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拖声冗长,反复连绵,根据不同的经卷内容,配以不同的格调,产生出不同的效果。《赞真武祖师 经》、《赞玉皇大帝》、《群仙来临》等,表现出仙王决定权君来临时庄严肃穆的气氛。《三祭茶》、《见灵》、《哭五更》等,则是祭奠亡灵时悲哀婉切的曲调。吹打乐富有陕北民间吹打乐的特色,高昂热烈,豪放悠扬,吹打和谐统一。吹打乐一般用在各种宗教仪式活动中作前奏,间奏和尾声,也有迎、送之用。根据不同的场合,经卷内容,选用各种乐曲。有威严庄重的《西方赞》、《经堂乐》、《朴灯蛾》、《清江引》、《狮子岭》、 《上南坡》、《春风百草生》等;有凄凉伤感的《千身佛》、《纱窗外》、《读书人》、《柳青娘》、《万年红》、《挂金锁》等;还有近年新纳、且有时代特色的《绣荷包》、《三十里铺》、《陕北人民想念毛主席》等。在音乐活动中,经韵曲调和吹打乐交替使用,使人感到既新颍而又不单调,有重复并不枯燥。
  清代中叶,是白云观道教音乐的全盛时期,不少道士为白云观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士牛合有、张福礼对音乐十分重视,也有很大贡献。著名乐手高永安培养了两个吹管能手,乔治博吹的华肖悠美,申元亨则以功夫见长。为练功夫,申元亨冬天吹一阵,把手放进冰窟窿里冻一阵,出来搓热再吹。每天晚上,从五龙宫到山上吹几个来回,所以,他的管音能传到数里之外。马治发继承了师傅乔治博的风格,又把它发展下去,同是一文《西方赞》曲牌,马治发有三种吹法,势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直至现在,白云观的音乐,仍然是马治发的风格。

出处: 《佳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