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志》
钟山石窟群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宫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5部分。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位于瓦窑堡西15公里处安定镇东北钟山南麓。
据碑记载,其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366~370),距今1600余年。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座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古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腐经历代修葺、扩建,至元初,已形成大小石窟11个及众多古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五百,主持僧北辖葭县(今佳县),南统骊山,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重要基地。198B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秀延河,便为钟山石腐牌坊。此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北面刻联“开方便门,登欢喜地”,横额“鹫岭飞来”。南而刻联”自汉自唐数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横额“三教圣人”。
牌坊后为寺院山门,为巨型块石修成的拱形石门洞,门楣刻“石宫寺”3字。进入山门,跨数十级台阶,即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称誉为“第二个敦煌”的万佛岩。据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载:“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有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惜毁于兵燹,除正殿石窟外,尽成废墟。”
万佛岩现有石窟5个,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排为主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其始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距今已有920余年。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刻工精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佛像排列错落有致,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具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石窟正殿,前穿三洞,每洞高3.50米,宽2.60米。中门洞楣上书“万佛岩”篆字。洞外壁凿于于观音、孔子、关帝浮雕,是佛、道、儒三教合一产物。
门洞东壁有华严三圣及二弟子造像,有骑青狮之文殊菩萨和提篮供养人造像;西壁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和佛手合什的造像。根据造像题记看,这组造像是北宋靖康时期所凿。
石窟呈长方形,平顶八卦藻井,大殿东西宽16.40米,南北深9.50米,高5.50米。四壁及挺立的8柱之上,万佛森列。窟内正中有长1l米、宽5.30水、高1.40米的坛基,坛基上置3组大型立体石雕,造像14尊。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通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地连为一体。坛墓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释迦牟尼结跏跌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左手附膝,有臂上屈作手印。身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袒胸赤足,下着大裙,螺髻大耳,眼微下视,形象庄重。须弥座下凿有一对托重力士,胸肌突出,充满雄强气势和向外进发的力量。还有一只护法狮子,以后爪搔颈的神态,呼之欲小,颇有动感。与之相邻的迦叶佛座下的护法狮子,遥相呼应,神态各异。
释迦牟尼佛像左有分别侍立着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0米。迦叶双手合十,瘦骨嶙峋,面部棱角分明,胸部肋骨清晰,表现出其历尽艰辛的苦行生涯。阿难则双手合十作祈祷状,相貌俊秀,温顺而文静,一副活泼开朗、聪明睿智形象。
释迦牟尼佛像左边的迦叶佛通高3.50米,也是螺髻袒胸结跏跌座于仰莲须弥座上,手作成禅宝印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像右边的弥勒佛,则是善跏跌座,右臂弯屈形成法轮印,脚踏一对莲台,莲台由彩云托起。各佛左右也分别侍立着迦叶和阿难,大小相同,迦叶弟子都是高眉骨,深眼睛,大鼻梁,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特征,这正与子长古代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宋时这里是蕃汉杂居之地,《安定县志》载:“元统间主持僧龙泉禅师者,党人也。”
基座东西两端各立一尊协侍菩萨,右协侍腰断,但能看出其下身残部的身段曲线柔美,衣褶线条流畅,左协侍菩萨,双手擎一枝莲花, 脚踏莲台,通高2.30米,其高发髻,头戴花蔓冠,身披缨络宝串,长裙曳地,脸型标致,面容含睇若笑,庄重有度,斜腰侍曲,亭亭玉立,发髻上发丝清晰,俨然一个美女形象。
坛基上还有三尊观音菩萨像。一尊立像,高1.20米。两尊座像,盘膝坐于仰莲须弥座上,通高1.62米。均头戴宝冠,身披缨络宝串,宽颈圈,袒胸赤足,下着裙,彩带飘舞,刻工细腻。这3尊石刻像,据传从观音阁搬来,从造像风格看,与前者是同期作品。
坛基有8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见方1米,高5米,系造窟时所留。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样,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浮雕小佛和造像龛,间以佛说法像和佛传故事。前而4根大柱上,还分别雕着有近一米高的自在观音和文殊、普贤菩萨,东边两根石柱左侧,系两组供养菩萨。
石窟前壁顶端有3尊不同形态的自在观音,做游戏座,清闲自在,其肌肉圆润细腻,衣带如风吹来,俨然为雍容尊贵、衣着华丽的贵妇人观风赏月形象。前壁底部,雕出高为0.70米的16尊罗汉,有的合目诵经,有的抚弄念珠,有的微笑,有的嬉戏,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东西两壁,各有4组造像龛,大小不一。东壁上部左右各有两尊自在观音,中间是一佛二 僧造像,高1.80米。其下是药师佛,佛手持钵,高坐于仰莲须弥座上,两旁侍立着迦叶、阿难弟子。龛顶拱形,龛高2.50米,宽2.40米。龛右面是佛涅 槃图:释迦佛圆寂了,仰卧于床榻,头顶升起一朵云彩,佛端坐云头,表示升天。床头一比丘手扶佛头,低首哀悼,床脚一个和尚斜躺在地,十大弟子或悲伤号啕,或泣而无声,或投身卧地,或寂然禅思,或烦怨K吟,其状各异。整个造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后壁由于风化,模糊不清,从残迹看,除小佛外,多是佛传故事,正面4根石柱顶端,留有11米长、0.50米高的龛楣,雕出24尊坐佛,其形态大同小异。
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
在主窟东西两侧,各有2个较小的石窟。东一、二号窟经发掘整理、维修后,尚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石雕,除众多小佛外,还保留有护法天王及太子出家等佛传故事。从造像风格看,亦是宋代石雕。
西一、二号石窟,风化破坏严重。惟西一号窟门楣上刻有石甫书“洞天福地”楷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清晰,约4米长,1米高,粗犷自然,苍劲有力,为珍贵的书法艺术遗产。
钟山石窟,气势磅礴,艺术精湛,风格活泼。其造型既继承了唐代雕塑丰满圆润的写实作风,又富有生活气息。
自宋治平四年(1067)起,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间迭兴迭毁,增补重修,延续至今。1980年以来,陕西省、延安地区文物管理部门多次拨款对石宫寺进行维修:1980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3万元,维修石宫寺正殿穿廊和上院院墙;1982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2000元,维修石宫寺正殿石柱及惠善浮图塔和禅院;1984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2万元,维修石宫寺前院围墙及山门,并兴修平房3间;同年,县政府筹集经费11万元,省文物局拨专款0.50万元,修成长57.40米双孔石拱桥1座。国家文物局教育处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夏桐郁为大桥手书“石宫寺桥”镌于桥上。今钟山石窟面貌一新,绿树红墙,长桥卧波,相映生辉,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出处: 《子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