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生卒无考,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
陕北黄土高原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北有横山、白于山,西有子午岭东南有黄龙山,形成一马蹄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古土壤分析表明,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时期,各地的气候较现在湿润。少典族原居住在陕甘交界处,与有*(左虫右乔)氏互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以后就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就姓姜。他们中有许多部落顺着河流移动发展到黄河中游,后来称华夏族。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左虫右乔)氏,生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关于黄帝的出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叫少典,他是有熊国的国君。当时少典族已与有娇氏世代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左虫右乔)氏的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刚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突然,天空电光一闪,响了一个大雷,附宝身感麻木,回家后就怀孕了。25个月后,农历的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了男孩,他们给孩子取名为“轩辕”,这孩子就是后来的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沮水,在今延安市黄陵县境内,该县有西龙山、双龙川、桥山。《史记·五帝本纪》里刘·黄帝这样描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的非凡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贡献重大:经历53战,打败了榆罔,降伏了炎帝,诛杀了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从黄帝时期起,揭开了中国5000年文化史的帷幕。于右任先生在《黄帝功德记》中说明我国古史时期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无愧始祖”。
据说,黄帝本来叫“黄地”,是黄帝当初自己定下来的。黄帝当初定居陕北黄土高原后,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能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财富,是人类依赖生存的唯一靠山。种黄土地,吃黄米饭,喝黄泥水,住黄土窑洞。穿黄色衣,又是黄皮肤,敬魁神、敬祖先烧黄表纸;婚丧嫁娶,修桥补路,出远门,还要选择黄道吉日。中国人称黄种人,死后还要说成命归黄泉,祭祀时还要最后说:“皇天后土”。到了商周时代,一些文人认为把祖先称“黄地”不雅,“帝、地”二字又是谐音,所以就把“地”改为“帝”。从此,“黄帝”二字就沿用下来。直到春秋战国,各国国王只能“称王称霸”,没人敢称帝。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为“始皇帝”。为了避免与黄帝尊称相讳,在李斯的提议下,秦始皇只好将“黄”改为“皇”。音同字不同,掩人耳目。所以,历代帝王就沿用“皇帝”二字,一直流传下来。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当地百姓传说,黄帝去世那天,正是农历九月九“重阳节”。黄帝独自一人骑马登上桥山、后边跟随宫内70余人。黄帝来到桥山之巅,下马后,站在一块平坦的地上,极目四望,然后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等到桥山先民纷纷赶上山来,黄帝已逝世多时了。先民们脆满了山间,哭声恸地。按照当时风俗,黄帝在那里逝世,就原地修筑坟墓,将黄帝遗体安葬。这就是今天的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文中说:“如果用审慎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溯本求源的话,则应该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生于陕北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 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在黄陵县的桥山。
历代缅怀先祖创业之功,多到黄帝陵进行祭奠。现在能看到的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了荒废已久的庙宇,开始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变为人的祖先。秦始皇西巡祭奠过黄帝祠堂,汉高祖刘邦登基前跪拜过黄帝像。汉武帝刘彻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回军路过桥山,致祭黄帝陵,至今留有“汉武仙台”。汉初创建了轩辕庙后,从汉宣帝刘询开始,祭祖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别,诸侯只能去祭祀本朝已故皇帝,当今在位皇帝活动普及到民间。从此以后,历代就选定了黄帝升天之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民间祭祀黄帝的重大节日。唐朝代宗大历五年,把祭祀黄帝正式列入国祭,并重修了轩辕庙。北宋嘉祐六年,皇帝赵祯降旨在桥山栽植柏树。元朝泰定二年,泰定帝也孙铁木耳颁发过保护黄帝陵的法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把祭黄帝定为囤祭外,还明确规定:今后祭祀黄帝必须由皇帝亲自祭奠,或派身边要臣前往祭祀;祭文由皇帝亲自撰写,或亲自口授由文官代写。清康熙皇帝亲笔用满文写祭陵祝文,至今还存放在庙内碑亭里。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年(1912年)清明节就组团前往陕西中部县祭祀黄帝。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先生赶写了一首祭陵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初起,为了共同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委派官员,于4月5曰共同前往黄陵祭祖。毛泽东亲白撰写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祭黄陵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艳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而致辞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如,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河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为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上尸下偻)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分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为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烈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冬,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蒋介石亲笔敬题“黄帝陵”,至今仍存放在轩辕庙碑亭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2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所以,中华第一帝、天下第一陵,就是黄帝和黄帝陵。
流传在黄陵当地的民谣说:“汉代立庙唐代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如今,黄帝陵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柏群,5800亩面积的地域中生长着82000棵古柏,其中千岁以上的古柏就占五分之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具有5000岁的黄帝手植柏,不仅是“世界柏树之父”、“群柏之冠”,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当代“活化石”。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