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延安>安塞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塞腰鼓

思文明


  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陕北民间舞蹈秧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县民以淳朴诚实著称,由于交通阻塞,使腰鼓历久不衰,有幸保留下来,成为黄土文化中的一个珍品。今天,安塞腰鼓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人士的青睐,堪称“中国一绝”。安塞腰鼓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广场,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自编自娱走进电影电视屏幕,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艺术舞台。
  一、历史渊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溯其根源,得从鼓说起。
  《山海经》内记载,鼓始用于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传说炎帝的子孙蚩尤想夺取皇帝的宝座,统领中原。与黄帝在北方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由于蚩尤的军队个个强悍勇猛,同时,又都有发出一种怪声迷惑人的本领,黄帝的军队听到这种声音就迷迷糊糊失去战斗力,使黄帝连吃败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黄帝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由于蚩尤的军队最怕听“咚咚咚”的震动声。黄帝命人将东海流波山上形似牛的野兽“夔”捉来,剥了皮,将皮蒙在一个木制的圆形框架上,起名为“鼓”。鼓有了还少一个敲打的槌。黄帝又命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杀了,从它体内抽出一只最大的骨头作为槌。黄帝将这面鼓搬到战场上,用槌一擂,果然声如雷响。黄帝军威大振,蚩尤的士兵个个被吓得魂飞魄散。黄帝的军队在震耳欲聋的鼓声鼓舞下,擒杀了蚩尤,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千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此后,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正兴和结束。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而且在古时人们驱逐瘟疫活动也曾用到鼓。
  据传说,周朝周文王时期,瘟疫盛行,难以制服,群臣百性,都为之发愁。当时人认为,瘟疫是一种妖魔鬼怪,怕震动,怕红色。于是有人便想起用鼓来驱逐瘟疫,便设计了一种小鼓,用绳绑在腰间,起名腰鼓。人们背起腰鼓,披红挂彩,扮演成各种“怪兽”,在战鼓的伴奏下,边打边跳,边喊边叫地闹起了驱疫震妖的活动。没有想到自闹起这种活动后,瘟疫也就不再流行了,于是,人们便经常从事这种驱瘟震妖的活动。
  驱疫避邪之舞在周代、战国称“青仪”,方相氏之《周礼·夏官》曾有述:“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古代人们从事的这种驱疫活动其实是一种精神疗法,在惊天动地的锣锅声中,人们那种惧怕瘟疫的恶念抛之九霄云外,萎靡的情绪得到了振奋,精神有了依托,心底树立了战胜瘟疫的勇气和信心,使瘟疫得以克服。
  历史在发展,腰鼓的用途也逐步扩大,助战、驱疫、震妖、歌舞伴奏兼而有之。这种活动春秋战国兴盛,到秦最普及。
  安塞地处西北边关要塞,自秦朝以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在这里经常发生,出土的兵器和兵将的装备特别多,这些都成为历史的佐证。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鼓告急,请求援助;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似示庆贺。
  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
  二、艺术特点
  腰鼓是陕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以腰鼓为道具的表演艺术遍布全国。但安塞腰鼓其可以与陕北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腰鼓表演给人以不同的享受,产生无穷的魅力,是与其独特的地域历史、风俗人情、文化意识密不可分。这独特的艺术成因又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他人难以模仿成真,或模仿也仅可达到形似而神不像。具体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六劲”的独特艺术风格。
  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威猛有力、舞姿飘逸等特点。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
  能劲。表现了安塞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它不是单纯自我表露和夸耀,更不是高傲的妄自尊大,而是把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通过扭、摇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安塞人虽穷,但“人穷志不短”,他们要创造自我表现的方式,并用这种方式表现他们不该穷、不服穷、不甘穷、摆脱穷、治服穷,以及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正是这种能劲把他们乐于生活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狠劲。是安塞人坚定不移、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威武不屈,对敌狠对友爱的爱憎立场的集中反映和艺术再现。狠劲主要体现在腰鼓动作的“跺脚”上。讲究“一脚千斤重,三脚跺破地皮”。
  蛮劲。体现了人类由原始野蛮到现代文明的进化过程。这种蛮劲,在艺术上有一种土不溜溜的美,又洋溢着醉人的“洋味”,它是安塞腰鼓的核心所在。
  猛劲。安塞腰鼓保留了古战场上那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征服和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以及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和献身精神。那震耳欲聋的鼓声,疾如旋风的舞步,迅猛异常,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一切。猛劲主要体现在腰鼓的收、放、跨等动作中。
  虎劲。一招一式虎虎生风,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
  牛劲。是安塞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精神的再现。
  2、强动律的艺术表现。
  安塞腰鼓从动律上讲,概括起来由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要素构成。
  跑。跑时有闪有跳,中踮步跑、跳步跑、马步跑等。跑得欢快流畅,锋利豪爽,跑起来如同水上漂。
  跳。场次和动作中有大幅度跳跃性动作。有闪跳、跑跳、弹跳、鲤鱼跳龙门等。跳得干净利索,自然流畅,跳出一股虎劲。
  扭。扭是腰鼓最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步扭、扭软腰等。扭在鼓点上,踩在鼓槌上。扭中带闪,闪中有跃。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表现在轻重缓急的扭步上。扭出一股能劲。
  转。垫脚转、下蹲转、360度的连身转、全身晃的脑袋转,转得自然圆滑,转出一股猛劲。
  蹬。左侧蹬、右侧蹬,蹬出气魄蹬出高。蹬的动作来自武术,蹬出一股狠劲。
  跺。跺左脚、跺右脚。跺得剽悍、豪放,讲究一脚千斤重,三脚跺破地皮。跺,也体现了一股狠劲,具有剽悍威武的气质和粗犷的艺术风格。
  闪。动作中有前闪、后闪、上下颠闪,节奏分明,起伏稳健。
  跨。左跨步、右跨步、向前跨三步。图形中队与队、个人与个人之间跨度越大越好,跨出一股蛮劲。
  摇。一晃身子三摇头,打得得意,摇头摆尾,舞得激情,动肩动脑。摇是安塞腰鼓最基本的风格动作,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动作。
  昴。挺胸抬头,不躬腰低首。讲究有气度,有气势。
  跃。向前跃,向上跃,动作跳中有跃,跃中含跳,跃得越高越好。
  快。鼓点节奏快,手势、脚势同样快。图形中快收猛放,快而不乱,忙而有序,变化神速。
  3、多维性的艺术效果。
  安寒腰鼓发展至今,已形成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
  说它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其独特性主要是指它在表演上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灵活性。
  说它是与武术相结合的艺术,是指其本身的动作又像武术。它动作中的踢、打、跨、跃、蹬、跺等以及“二起脚”、“三脚不落地”、“无底洞”等都是武术中的动作。
  安塞腰鼓是在打击乐的指挥与制约下进行表演的。腰鼓鼓点本应和打击乐鼓点相统一。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受表演技术水平与演技熟练程度的限制则不完全吻合。因此,腰鼓出现鼓点上的短缺,只有大鼓鼓点补充和完善。从击音上讲,打击乐是腰鼓活动气氛渲染源。只有二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才能收到山鸣谷应,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安塞腰鼓的表演也离不开吹奏乐的伴奏。唢呐长号是安塞民间器乐中最有代表性的器乐,腰鼓在长号伴奏下更有庄重、浑厚感。
  安塞腰鼓表演时还离不开民歌。伞头唱词是民歌的一种,可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它在不同场合反映人们不同的心情,渲染了不同气氛。在“拜庙歌”中有祈求感。在“沿门子”中则反映人们欢乐心情等。
  三、队伍发展和组织管理
  安塞腰鼓的队伍发展组织管理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前组织形式与管理
  建国前,安塞人口较少,居住分散,活动形式以“会”为单位,迷信色彩较浓。“会”是邻近的三至五个村成立一个敬神组织或单位。每“会”都有“会长”。“会长”负责全会的敬神活动。腰鼓活动大都由会长负责,每进行活动时选一名能说会唱的人为伞头(一般由会长担任);“伞”在古代是神的象征,“伞头”是神的代言人,伞头具有至高无尚的领导地位。每年冬季,人们早早在伞头的带领下,自行组筹,经过紧张的排练,到正月初二便正式出台。翻山越岭,走乡转村,逐村人户,进行拜年活动,从而带给人们吉祥好运,一年顺利。直至二月二“龙抬头”才余兴未尽地卸装归田。腰鼓队员大都是本会敬神的虔诚者及爱好腰鼓活动的青年农民。因此人员比较固定,每人承担的角色也基本不变。人们在农闲季节图个红火,求个吉利,也就不计较什么名利得失。腰鼓队走在哪里,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哪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人,真诚地祈求神灵保佑“家添人口,外添财”,岁岁不生灾,年年有个好收成。这样,一代接一代,一茬接一茬地更替着发展着。
  (二)建国后至七十年代的队伍组织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腰鼓成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新春佳节,腰鼓队更是热闹非凡,引人注目。活动规模大,人数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腰鼓队山生产队、大队基层组织统一领导,统一购买服装道具,队员的误工由大队统一补贴。这样,就使腰鼓活动有了可靠的组织、时间和物质保障。在技艺上有老艺人传帮带,他们在思想上不再把腰鼓活动视为敬神的迷信活动,而把它作为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团结和鼓舞人民群众奋发进取的宣传活动。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腰鼓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倍受摧残。粉碎了“四人帮”后,各级组织及时挖掘民间艺术,乡镇相继成立“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为安塞腰鼓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技艺不断提高,队伍木断壮大的重要时期。为调演汇演争得好名次,打出好水平,各队都进行精心组织安排,给腰喜活动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一面进行古老艺术的学习,一面进行具有时代精神的腰鼓动作创编,使古老艺术与时代精神进行了艺术大融合,大发展。出现了腰鼓动作向多样化、组合化,艺术向时代性、多维性发展,鼓点向专动作、专场次,图形向多样、新奇具有时代性的方向转化,安塞腰鼓进入突破性发展阶段。二是服装道具大改变。解放前,腰鼓服装具有古代武士装饰。40年代腰鼓服装进行第一次大改变,以“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为时代特征。70年代从色调、款式和花样等方面进行第二次大改变,腰鼓也从“模仿战鼓的结构,将柳木截断,镂空成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的自制阶段走向购买阶段。三是审美意识大转变。人们不再把“丑秧歌”、“丑小场”、“丑腰鼓”视为“丑”,而把它看作美和一种人格的荣耀。社会上形成了腰鼓热,把打腰鼓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反应和灵活等的尺度。
  随着腰鼓自身的不断发展,安塞腰鼓完全跳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打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八十年代后组织形式与管理。
  八十年代后,安塞腰鼓的发展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安塞县委县政府也将腰鼓及其它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1、加强组织管理
  (1)各政村、乡(镇)都成立了民间艺术领导小组
  各乡(镇)文化站主要领导兼管文化艺术工作,并由民、青、妇等组织组成领导小组。各政村也有相应的组织和领导,具体实施组织管理、人员调整补充、技术培训、对外演出等事宜。
  (2)对民间艺术造册登记。
  各政村对腰鼓队员、拉花、伞头、打击乐、吹奏乐及民歌、剪纸、绘画等人员分别造册登记,进行分类领导管理。各艺术小组都建立健全了各种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活动有安排、培训有计划、演出有规定。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分类造册备案,做到人清、底清、艺清、心中有数。
  (3)成立腰鼓艺术协会。
  安塞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领导,成立了“腰鼓艺术协会”,会长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协会有章程,具体施行组织领导、技术培训、对外演出等职责。
  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技术培训。
  (1)坚持在本县举办调演汇演拜年演出活动。
  每年春节前后,各乡《镇)和县城附近的政村腰鼓队纷涌县城,给县委县政府及县级各机关单位拜年。元宵花灯会有腰鼓队助兴。各腰鼓队相互比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各自的艺术本领。政府还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地进行各种全县性艺术调演、汇演活动。1993年9月8日至9月11日,安塞县举行了“中国安塞首届腰鼓、唢呐、民歌大奖演”,个八队腰鼓队、十四班唢呐和二百多名民歌手参加了角逐。通过艺术交流,使安塞民间艺术不断上台阶,迈大步。
  (2)积极走出去见世面长技艺。
  八十年代以来,安塞腰鼓应邀参加了几十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还参加了农运会、亚运会和其它全国性的大型歌舞表演活动十多次。每出去一次,都会受到文艺界专家名人的艺术指导,这样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安塞腰鼓演技和临场经验。
  (3)开办职业教育课进行专业培训。为使安塞腰鼓后继有人,达到综合锻炼全面提高技艺的目标,安塞县职中、体校都开设腰鼓艺术课,对腰鼓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进行系统的学习锻炼。
  四、表演方式
  1、打法分类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
  文鼓是以扭为主、以打为辅的一种表演方式。重扭轻打,表演到一定阶段或时间则不打而扭。鼓手握鼓槌,鼓槌吊似拉花彩绸,扭起来动作柔软活泼,细腻圆滑,柔情似水,似拉花一角,但不纯属拉花。扭中伴舞,舞中含扭,扭中有打,打中有扭,扭打结合。文鼓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
  武鼓是以打、踢、跨、跺等为主的腰鼓表演形式。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但在一定场合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就为个人的技术发挥和艺术创新提供了良机。衡量一个人腰鼓技术的主要标准则主要是取决于他的武鼓技术的高低。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之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安塞腰鼓的内在气质与外在美观。
  2、形式分类
  安塞腰鼓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行进鼓、广场鼓和舞台鼓三种类型。
  行进鼓,也叫“过街鼓”或“路鼓”。它是腰鼓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表演方式。以行为主,行打结合,动作简单明快,主要有“十字步”、“缠腰鼓”、“跑跳步”等。图案有“单过街”、“双过街”、“扭麻花”、“蒜辫”、“枣核开花”等。有时根据需要也作短暂性的固定表演,打个场子,组个图形,进行适当的表演。
  广场鼓,是在固定场所或场地进行固定性表演的一种腰鼓活动形式。它是安塞腰鼓活动主体过程。表演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踢场子”,也叫“围场子”。所谓的踢场子就是腰鼓队根据需要的活动场所或场地的大小,并绕之踢打一周,扩大或缩小活动范围。开始表演首先是“拜四方”。腰鼓队在伞头的带领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列队表演。其次是伞头迅速整队组成“卷心菜”或“青龙摆尾”等,将队员集中一处为“安大场”做准备。第三是大场,多为腰鼓队集体性的表演节目。第四是小场,一般为腰鼓队中选出少数人组成各式图案及造型进行表演,大部分队员作为陪衬。第五是伞头唱词,一般是一些祝福性或吉祥喜庆的词调。第六是收场,这是广场鼓活动的主要过程。
  舞台鼓,是少数或特定人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活动过程。人数少,时间短,内容丰富而集中,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舞台与广场截然不同,广场图主要是平面图,而舞台图则是侧面图。广场表演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舞台表演则是直接或较快地进入主题或高潮的表演,在短时间内进行艺术的集中体现。
  3、基本动作与组合造型
  安塞腰鼓动作各异,有繁有简、有难有易、有机结合,其动作的组合造型也各不相同。腰鼓的动作分预备动作和基本动作。预备动作一般有四种:一是“小踮步”;二是“马步横移”;三是“十字步”;四是“小跳步”。基本动作有20余种,但这些动作都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主要介绍以下六种。
  (1)缠腰鼓:要求是摇头摆尾,松肩活臂。身体随手势起伏向上跃,缠腰自然连贯。特点是适应强,用途广,大部分动作后可一再作之,传统打法之一。
  (2)过裆鼓:要求是动作连贯有力,慷慨大方,迅速准确。踢腿与转身不能截然分开,统一于360度转体。一般动作后均可一再作之,它是传统打法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
  (3)下岔鼓:分为两种,动作难度均较大,一种宜表现个人技术,另一种则宜表现整体动作。
  (4)站立连身转:要求迅速、连贯、准确,360度转体要保持身体平衡。
  (5)下岔连身转打:动作难度较大,宜做个人技术表演。
  (6)平步大缠腰:难度较低,宜在整体行进中做此动作。
  安塞腰鼓的组合造型也有20余种,现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弹跳过裆鼓:节奏快,脚手势连贯性强,动作舞蹈性强。
  (2)七锤:特点是动作简单明快,大方有力,有向上跃的动作又有向下打的手势。高低起伏,富有变化,整体性、全方位边运动边打效果更佳。
  (3)侧蹬腿:着力表现腿势,宜做整体动作,更宜过街表演。
  (4)双抱腿:雄猛刚健,大有踏破地皮之势。着力表现一种狠劲。
  (5)四步三望:简单大方,宜做整体动作,可边行边打,也可作为大运动量后的调整动作,或图形变化中的穿插动作。
  (6)鲤鱼跳龙门:明了爽快,有起有伏,阴阳交错。宜做整体动作,体现整体艺术效果。
  (7)三嗨:简便易做,声音动作一体,扣人心弦。
  (8)飞燕:动作柔中有刚,舞蹈性强,宜做亮相动作。
  (9)马步跨越过裆鼓:动作粗犷激越,刚劲豪放,潇洒大方。
  (10)对打:宜在大量运动后或激烈场图变化后调整动作。
  (11)三脚不落地:动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连贯性强,是腰鼓艺术与武术相结合的集中表现。不宜做整体动作。
  (12)打八岔:宜做个体动作。过去大场活动中即将到角子时做此动作作后一个平岔守角。即表现个人技术,又守角,别有风趣。
  4、常用队列
  腰鼓表演讲究队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表演效果。安塞腰鼓队列多变,形式不一,有些队列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趋于大众化。有些队列则没有被广泛应用,伞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队列。按其形式可分为场地队列和行进队列两种。
  场地队列是在固定场所或场地进行固定性表演之前由伞头组织安排的队列活动过程。具有着创开端、衔接场次、合理安排人员、进行技术亮相等作用。同时,它具有简便快行、表演程式化、动作整体化、技术综合化的特点。场地队列可分为以下三种:
  (1)龙摆尾:由伞头带领腰鼓队员边走边打,到拐弯处安角子。其特点是能较快地将队员集中或拉开。利于下场活动的进行和安排。从两侧进入场地,按龙摆尾分列进行的叫双龙摆尾。
  (2)卷心菜:也叫卷席子。这种队列在安大场之前进行,便于把队员集中到场地的某一处,空出场地安大场。从两侧同时进行的叫双卷心菜。
  (3)拜四方: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对天地神灵进行参拜。这种队列不仅注重队形的整体性,而且注重队形中腰鼓表演艺术。表演分两队,进行交叉对打。形式有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五盏灯等。从一个方面两对交叉向前,相分点叫“白马分鬃”。
  行进队列是腰鼓活动在进行过程中组织和安排的各种列队表演过程。它既有动作的整体性,又有队列变化的灵活性,主要有单过街、双过街和插过街。
  (1)单过街:是由一个伞头为领队的表演方式,有男女两列平行并进的,有男女相间安角过街的。
  (2)双过街:是腰鼓和拉花两队排列,由两个伞头同时安角的表演活动。
  (3)插过街:就是穿插过街。两个伞头穿插相交而过。速度快,克服了行进过程单一性。
  五、演出成果
  安塞腰鼓,经过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多次外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后,如今已传播到祖国的在江南北、长城内外,并登上世界舞台,受到了中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其主要演出活动及获奖情况为:
  1951年,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前表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欣喜地观看了首场演出,不久,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上,由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荣获金质奖章。1979年,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创作甲等奖。1983年、1984年春节延安地区民歌调演时,安塞以不同风格参加调演的两支腰鼓队轰动延安城,两次分获演出第一名、第二名。1984年安塞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曾到西安表演并与日本儿童联欢,分获国家、陕西省二等奖。1984年5月,安塞腰鼓受到电影工作者的青睐,以著名导演张艺谋为首的摄影队伍,让150名精壮安塞农民汉子组成腰鼓队为其电视故事片《黄土地》拍摄了精彩的几个镜头。接着,1986年2月,800余人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的摄制。同年12月,安塞腰鼓荣获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歌舞电视大奖赛》的大奖,鼓手们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1987年,安塞腰鼓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的大舞台。1988年10月4日,300名安塞腰鼓手在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随后又在西安开幕式的大型场地表演。1990年9月22日,384名安塞腰鼓手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的大型团体操《相会在北京》的表演,在道场“欢庆锣鼓”中表演了二分钟半,伴舞11分钟。江泽民总书记看后连声说:“很好!很好!”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一旁的中国领导说:“这样的场面太激动了”。1991年8月21日,安塞200多名腰鼓手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的开幕式。1992年,春节前后,安塞腰鼓手们应邀到祖国沿海开放城市湛江、汕头、深圳等城市表演,受到当地市民的极大欢迎,一些回乡过春节的港澳同胞看了表演后,心情十分激动,有人当即给亲人打电话,要求赶来观看。1997年7月1日,安塞腰鼓100多名鼓手赴香港参加了“庆回归”演出,迎来了香港回归的第一天。这次演出,鼓手们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11岁。1999年9月,600名鼓手在西安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当月不久,还参加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文艺演出。199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再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爱国华侨。

出处: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研究集成》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