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志》
腰鼓,本县人又称花鼓,是民间舞蹈秧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塞腰鼓最先作为驱邪的打击乐在社会上流行,以后又作为助阵的声乐用于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欢度佳节、庆祝胜利和丰收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内容上也由原先单纯的打击乐演变为融舞蹈、武术、体操、器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县民以纯朴、诚实著称,由于交通的阻塞,致使古老文化艺术能够跨历史时期地保留下来,成为黄土文化中极其珍贵的部分。随着技艺的不断更新,腰鼓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的亲睐,堪称“中国一绝”。安塞腰鼓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黄土高原走进电影电视屏幕,开拓出了广阔的路子。
第一节 起 源
据《山海经》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以后发展为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装备。为了携带方便,人们就仿其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腰鼓诞生了。
秦朝以后,安塞一直为历代驻军要地和兵家争战之地。战争在这里经常发生,出土的兵器和兵将的装备特别多,成为历史的佐证。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 鼓告急,请求援助;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
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
秧歌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以腰鼓为主,逐步充实、发展起来的。腰鼓既是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秧歌的鼻祖。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兴盛。发展成民间娱乐活动。清代不仅在农村流行,城镇也是“秧歌小队闹春阳”。清人吴锡麒著《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即腰鼓)、拉花姨(秧歌队中男扮女装)、田公(村夫)、渔夫、装态贷郎、樵沓灯街以博观者之笑。”
早在舞蹈艺术十分兴盛的唐代,朝廷就颁布过禁止民间乐舞的命令。唐开元二年(714)颁布禁令:“散乐巡村,特宣禁断。”(《唐会要》)清代康熙十年(1671)以后,曾经多次颁布禁止秧歌的法令。康熙五十七年(1718)颁布禁止《秧歌》、《龙灯》的法令:“时逢岁旦,节庆元宵,唱秧歌舞把戏……跳傀儡,贺龙灯……须查究,以靖地方。”同时更禁止妇女参加民间舞蹈活动,民间舞中的女角,大都由男子扮演。
第二节 类别与演变
一、腰鼓类别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分为路鼓、场地鼓和舞台鼓三种。
1、文鼓 文鼓是以扭为主,重扭轻打。表演达到高潮时倒提鼓箭,动作圆滑细腻,柔软活泼。扭中伴舞,舞中含扭,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将内心喜悦之情用“能劲”抒发出来,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2、武鼓 武鼓是以打踢为主,重打轻扭,动作难度大,运动剧烈,特别要求动作的整齐化和节奏感。同时,一场好的武鼓不仅以精湛的击技博取观众的亲睐,还要在艺术造型上别开生面来引入入胜。一个人腰鼓打的如何,武鼓是衡量他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准。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也主要体现在武鼓中。从整体上看,队形变化务必整齐一致,达到快放快收、变化神速,动作要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并济。
3、路鼓 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腰鼓队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行打结合。动作简单明了,主要有双手缠腰、跑跳步、十字步、倒踢腿、鸡啄食等。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扭麻花、蒜辫、枣核乱开花等。有时根据需要,也作短暂性的固定表演,组个图案打个场子,但时间不宜长。
4、场地鼓 在广场或指定的地点的表演形式,是安塞腰鼓表演的主体。这种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前,先要踢场子。根据所需要表演场地的大小,绕场踢打一圈,将围人赶退,空出场地。场子扩充好后,腰鼓队在伞头的带领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队列腰鼓表演。先拜四方(演员集体向观众做施礼动作),然后正式表演。节目有卷白菜、青龙摆尾、走大场、耍小场。在耍小场时,杂有2人对打、4人十字对打、8人杂打,还有鹞子翻身、三步不落地、放岔等动作。这时上场都是头路鼓手,他们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且灵活多变,英姿飒爽。
5、舞台鼓 是少数鼓手在舞台上进行集中表演的形式。表演时,人数8到12人不等,时间短、内容精练、技术要求高。舞台排列图案与广场图案也截然不同,广场组的是平面图,而舞台组的是侧面图或立体图。二者表演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广场表演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推向高潮,而舞台表演则是直接或较快地进入主题形成高潮,是短时间进行集中性的表演。
二、腰鼓演变
《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腰鼓这样解释:“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古云腰鼓,据陈旸《乐书》:‘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隋唐时,用于西京、龟兹、疏勒、高昌诸乐,秦时挂在腰间,用两手掌拍击。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流行全国。”
腰鼓这一打击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作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春秋战国的递信息到秦代的助战器乐,后发展为欢庆胜利的娱乐器乐。进入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转灯)、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溶为一体。大多为集体表演,也可单独表演。腰鼓已不仅是欢庆胜利,而成为重大节日里的娱乐活动,最隆重的还要数元旦和春节。安塞腰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不断地新,逐渐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溶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
第三节 动作与造型
腰鼓的动作分预备动作和基本动作。预备动作一般有4种,基本动作有20余种。但这些动作都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预备动作有小踮步、滑步、十字步、小跳步。
基本动作有缠腰、过裆、下岔、连身转打、平步大缠腰、弹跳过裆鼓、七锤、侧蹬腿、双胞腿、四步三望、鲤鱼跳龙门、一条鞭、三嗨、飞燕、马步跨越、鸡啄食、对打、二起脚、三脚不落地、打八岔、鹞子翻身、前滚驴粪蛋、后滚驴粪蛋、无底洞等。其中三脚不落地、打八岔、鹞子翻身等难度较大,作来不易。
1、三脚不落地 先打缠腰鼓,然后将右手经右侧划弧,甩至后方,右腿踢至正前方,左手经左前方划弧下打右脚面。再将右手甩至右上方,右脚经右后侧划弧180度左右,左手下打右脚心,同时全身腾空,向左转体360度,右腿由后方经右侧踢至前上方,右手甩至右后侧,左手下打右脚面。然后将空中左脚迅速向后蹬直,两腿成180度平岔落地。
2、打八岔 先打缠腰鼓,然后左右手直举上方,身体斜倾左方,重心在左腿,双手先左后右落地,向左上方倒体180度后站立。
3、二起脚 先打缠腰鼓,然后全身腾空向上跃。双脚先右后左猛踢前额。右手打前鼓面后绕双腿下划弧360度打前鼓面。空中迅速收左腿,蹬向左后方,使两腿抬成180度,平岔落地。
4、鲤鱼跳龙门 先打小踮步,左肘压鼓框,右手打前鼓面后,绕右侧上方划180度弧于头顶,全身腾空向上跃。左腿向左侧蹬直,两腿约成90度。然后右手下打前鼓而,甩向右下方,左手打后鼓面,抬至左上方,收腿还原。
第四节 队 列
腰鼓表演讲究队列,队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表演效果。安塞腰鼓队列多变,形式不一,有些队列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趋于大众化。如场地队列拜四方(过去叫大划四方)、卷白菜(也叫卷心菜、卷席子)等应用普及。队列的变化及表演时间由伞头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安排。队列可分为场地队列和行进队列两种。
一、场地队列
场地队列是在固定场所进行表演之前由伞头组织,组成各类队列图案。
1、龙摆尾 是根据龙的形态命名,以吉利为动意。由伞头带领腰鼓队员边走边打,到拐弯处安角子(图①)。双龙摆尾是分两队从两侧进入场地(图②),按龙摆尾分列进行。
2、卷心菜 根据白菜卷心的形状构图命名的。这种队列在安大场之前进行(图③)。双卷心菜是从两侧同时进行(图④)。(如图)
3、拜四方 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对天地神灵进行参拜。这种队列不仅注重队形的整体性,而且注重队形中的腰鼓表演艺术。表演分两队,进行交叉对打。形式有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五盏灯等,从一个方面两队交叉向前,相分点叫“白马分鬃”。
二、行进队列
行进队列是秧歌活动在行进过程中所进行的腰鼓和拉花的表演队形,主要有单过街、双过街等。单过街是秧歌活动在行进过程中一个伞头为领队的表演形式,有男女两列平行并进的,有男女相间安角(行进过程中需要改变方向时以一点作为固定点,每一人到此点后让后一人从面前过去退后在此点,这样轮番在此交换)过街的,行进方便,表演灵活。双过街是秧歌在进行过程中腰鼓和拉花两队排列,由两个伞头同时安角的表演活动。双过街具有队员集中,便于作整体动作,利于指挥等特点。
第五节 伴奏乐器
安塞腰鼓在表演活动中有大鼓、喇叭(唢呐)等乐器伴奏,融打击乐、吹奏乐为一体,增强艺术感。具有气势浑宏、场面热烈、引入入胜的效果。(有图)
一、打击乐
打击乐在腰鼓活动中起着指挥、领衔的作用,腰鼓表演时的快慢起伏都通过打击乐控制。打击乐包括大鼓、大镲、小镲、锣、小锣等。
安塞腰鼓以大鼓为指挥,腰鼓的鼓点和大鼓的鼓点相一致,其它乐器则起辅助或填补主导打击空白的作用,和腰鼓鼓点相统一,渲染气氛。打击乐通过队员动作和所布图案来控制表演动作,达到有起有伏、节奏有序的目的。
二、吹奏乐
安塞腰鼓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唢呐声音宏亮、圆润、质朴,与腰鼓的击打声协调一致,起到相映生辉的作用。腰鼓小场表演时,特别是打文鼓时,在一定场合,其它乐器全停,由唢呐单独演奏,腰鼓队员边打边扭,别有一番风趣。
第六节 演出与成果
40年代前,安塞腰鼓主要是农民自演自乐的传统民艺活动。40年代,延安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道对安塞腰鼓进行了改造,使其内容、形式、艺术性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9年后,文艺工作者把安塞腰鼓带出陕北,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登上世界艺术舞台,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l、1951年,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前表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欣喜地观看了首场演出。不久,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上,由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荣获金质奖章。1979年,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创作甲等奖。1982年春节,中央、省级有关单位来县摄录电视有关腰鼓的场面。1983年春节,中央歌舞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时,曾专程到西河口的山王河村观看腰鼓演出。正月十五再次到西河口公社与当地腰鼓队举行联欢。1983年、1984年春节延安地区民歌调演时,安塞以不同风格参加调演的两支腰鼓队轰动延安城,两次分获演出第一名、第二名。1984年安塞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曾到西安表演并与日本儿童联欢,分获国家、陕西省二等奖。1984年5月,以农民为主体的腰鼓队参加了电影故事片《黄土地》的拍摄。1986年2月,800余人的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的摄制。同年12月,安塞腰鼓荣获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歌舞电视大奖赛》的大奖。1987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1988年秋,安塞腰鼓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和中国旅游节,在西安进行了大型场地表演。此后,安塞腰鼓手们的雄姿时常出现在银幕、屏幕上,为20多部电影、电视拍摄了镜头。1990年9月22日,安塞腰鼓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1991年8月21日,安塞200多名腰鼓手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的开幕式。省内外的文艺团体、部队、学校、机关每逢年节纷纷来人来函,邀请安塞腰鼓手给予教练。到1991年9月,县上共派出腰鼓教练60多人次。在群众性的腰鼓活动中,出现了不少击鼓好手。50年代的蔡维述赴京表演。80年代的青年鼓手刘延河、张三成、谭海则等人先后参 加了国内外的一些重大表演和比赛。
第七节 管理与队伍
1949年前,安塞人口少,居住分散,安塞腰鼓作为秧歌的主体主要在庙会上表演。三村或五村有一个庙会,庙会设“会长”。秧歌活动由会长负责,伞头也大都由会长充任。每年冬季在伞头的带领下,自动组织起来,经过紧张的排练,到正月初二便正式出台,走乡串村,你请他迎,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卸装归田。腰鼓队员大多由本会成员组成,人员比较固定,每人承担的角色也基本不变。人们在农闲时间图个红火,求个吉利,也就不计较报酬。腰鼓队走到哪里,哪里就像贵客一样招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腰鼓活动成为安塞人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部分,每逢新春佳节,喜庆丰收的时候,腰鼓队使村镇、山乡热闹非凡。这个时期腰鼓活动参加人数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生产队、大队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集体统一买服装道具,误工由大队统一补贴,人员由生产队、大队统一抽调组织。这些人员经过老艺人传帮带,技艺不断革新和提高。
从70年代起,安塞腰鼓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从黄土地走向省城、京城,走向亚运会,各级政府把腰鼓活动当作一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事来抓。70年代初,逐步以公社为单位进行活动。每年春节,公社统一组织调演,进行艺术交流,使腰鼓艺术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社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上及时对热衷于腰鼓活动的民间艺人进行普查,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各乡镇成立了“文化站”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安塞腰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1978年后调演、汇演的范围由公社逐步扩大到县、区、省及全国。在各种调演、汇演表演中,各级组织从管理、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随着安塞腰鼓影响的扩大,腰鼓活动在全县越来越普及,技艺日益精湛。全县十余万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会打腰鼓。腰鼓活动成为安塞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施展技艺的主要民艺活动。
出处: 《安塞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