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风物传说》
石牛公社北边有一座象馒头的小山,这个无名的小山因山顶有头石牛而叫石牛山。如今,公社也因石牛叫石牛公社。这石牛是怎么回事呢?它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为了镇妖避邪,抑恶扬善,到处都设有镇妖之物。当时,在一座古城的南北分别卧着一对石牛。这对石牛天长日久,风吹雨蚀,浑身斑驳,也不知那朝那代就卧在这里,因其貌不扬,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离城南那头母牛不远的地方,住着一家姓张的大财主。这个财主年已五十,身材短小,贼眉鼠眼,尖嘴猴腮,满脸铜钱大的斑雀,难看得要命,穷人背地里叫“猴子”。别看“猴子”生的这般模样,却是个好色之徒,仗着他家有钱有势,胡作非为,不知糟踏了多少良家妇女。他家有个使女,年方十八。姑娘不但长得匀称苗条,头发油黑,眼睛明亮,且又聪明伶俐,人缘极好。“猴子“对那姑娘早就垂涎三尺,心想糟踏她。他挖空心机,绞尽脑汁,但总没有机会得逞,气得他火冒三丈。
一天,他又想出一条坏主意,要姑娘每晚推三斗麦的面,目的是想把姑娘折磨的精疲力尽,再伺机下手。可怜的姑娘哪晓得“猴子”的险恶用意,她白天劳累一天,晚上那能磨这么多的面?可财主的话谁敢违抗!姑娘只得咬紧牙关坚持着。推呀推,推到半夜,实在撑不住了,想坐下来歇会儿再推,谁知由于劳累过度,头一歪便睡着了。
她清楚地记得:一个风雪的夜晚,自己吃力的背着一捆干柴,走着走着,她来到一间草房边,冻得实在受不了,想进去暖和暖和。忽然里面传来一阵笑声,她揭开草帘一看,看见了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不是早就去世了,怎么会在这里呢?狠心的爸爸呀,你丢下女儿不顾,叫我在财主家受罪。一时难过,大声哭喊。谁知里面的人听到声音,忽然什么也没有了。她大声喊:“爸爸、妈妈,你们等等女儿呀!”
这一哭,她醒来了,原来是一场梦,这时,天已经亮了,姑娘害怕了,怎么睡的这么老实呢?她朝磨子上一看,三斗麦全磨成了面。她简直惊呆了,难道还在做梦?她用手使劲揉揉自己惺松的睡眼,睁开再看,仍然面是面,麸子是麸子。她左寻右看,没有一个人影,只是磨房原先顶好的门却大开着,心里纳闷极了。
姑娘心里解不开这个谜,“猴子”也为此事伤脑筋。
第二天晚上,月升中天,半夜时分,“猴子”蹑手蹑足走到窗前,藉着月光,踮起脚尖往磨房一看:姑娘在一旁睡得正香,脸上露着笑容,秀丽得象朵莲花,安详得象个观音,这真是仙女下凡啊!他想走进去,又看到一头光滑肥壮的大黄牛拉着磨子,飞也似地旋转着。“猴子”见此情景,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二指宽的瘦脸搐成了一团,两只老鼠眼射出两道凶光:“好啊!你偷着拉我的黄牛磨面,这还了得!这下你还有啥话说?”正在这时姑娘翻了一下身,“猴子”吓得后退了一步,定睛一看,姑娘还睡得迷迷糊糊。可这牛怎么这样高大肥壮?这不是我家牛,这是从那儿拉来的呢?但转眼一想,这么好的牛只能我家有,谁家哪能有呢?莫非是一头神牛?!要是自己冒冒失失闯进去,惊醒了姑娘事小,吓跑了牛,岂不是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猴子”就静静蜷缩在窗下等着。天快亮时,牛出来了,他悄悄的跟在牛的后面,想探个究竟,走得满头大汗,当牛走到城南那头石牛前时忽然不见了。“猴子”惊呆了,他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把石牛端详一番,觉得和磨房那牛一模一样,顿时恍然大悟,心里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石家伙搞的鬼。
“猴子”急忙跑回家,吩咐独眼管家领人去砸石牛;自己带着几个家丁象饿狼一样朝磨房扑去。
姑娘在磨房里还睡得迷迷糊糊,这时一头老黄牛站在她的面前,对她说:“姑娘,大事不好了!‘猴子’对你早就起了歹心,现在要下毒手了,你快骑在我的背上,赶快逃出虎口吧!”姑娘立即骑上牛背,只见黄牛四蹄生风,腾空而起,俯对“猴子”的庄园喷了一口火,霎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只听耳旁风声呼呼,姑娘骑着黄牛来到一座馒头似的矮山上停了下来。
姑娘睁眼一看,自己骑在一头石牛背上,磨房不见了,“猴子”的庄园不见了。周围野草丛生,鸟儿啁啾,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大地披上五光十色的晨衣,一阵阵醉人心脾的声音滚滚而来。她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这时姑娘感动地从牛背上下来,虔诚地对着石牛磕了三个头,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那儿。
从此后,这里的人深深被石牛救姑娘的故事所感动,大家决定把石牛停卧的那座矮山改名叫石牛山。
王忠全 搜集整理
出处: 《咸阳风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