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乾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锅盔馍

《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二》


  “乾县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说起锅盔馍来,还有段传说里。
  相传,唐朝时,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的陵址最初选中县东北五十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改选在县城北六里的梁山上。梁山风景优美,松柏常青,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长安西北八十公里,属于八卦“乾”位,故陵墓称为“乾陵”。它与东邻礼泉县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东西对峙,遥遥相望。
  在修建乾陵时,征用了全国数万名匠工和民工。当时,有个叫东娃的小伙子,刚满十六岁,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邻居的称赞。后来父亲卧病在床,年幼的小东娃每日除了上山打柴,回来还要给父亲炒菜做饭,天长日久,练就了一手烹调手艺。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不忍让父亲受此劳累,便替父做工。小东娃随着众民工餐风宿露,日夜辛劳。因活路繁重,不少民工累死、饿死在路上。年幼的小东娃被饥饿疲劳折磨得少气无力,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饥得实在撑不住了,就躲过监工的耳目,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揉匀放在盔内,然后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阵,他从盔内取出烙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给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
  自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异香的馍后,忙派专人送京。后来,唐朝廷每年就要乾县进贡锅盔馍。因为这是用盔和锅烙制出来的馍,所以就叫盔锅馍。后来人们不用盔,而多用锅烙制。这种烙馍的方法,也就逐渐流传在民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越来越好,样式愈来愈多。现在,乾县的锅盔馍,用两鏊轮番烤烙。经过三翻六转,一个直径八寸,一指头厚菊花形毛边的锅盔馍便烙成了。特点是:膘厚皮薄,酥脆味香,能煮耐嚼,存放期长。
  近几年来,乾陵吸引来了不少的中外旅游者,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锅盔馍,临走时还带上几个回去送亲赠友。
  搜集整理者:强万康 男 五十三岁 乾县文化馆干部
  (转自《陕西土特产的传说》陕西人美社1988年4月1日版)

出处: 《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二》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