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淳化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直道

《淳化文史》第五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二百五十四年的分裂局面,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他在位期间,雄心勃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从事了两项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工程。一是筑长城,二是修直道。万里长城闻名遐迩,被誉之为世界奇迹,但能与长城媲美的千里直道,却少为人知。
  远在战国时期,我国北部的匈奴等民族,经常向南侵扰。经秦至汉,此类事件时有发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外患,巩固新兴政权,由始皇审定,命蒙恬、扶苏率二十万人军,一边镇守边关,一边修筑直道。劳役严酷,速度惊人。从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前212一前210年),用了两年半时间,修成了全长一千八百里的秦直道。秦直道从云阳林光宫起,向北沿子午岭经榆林和内蒙古东胜县西部,过黄河,途经陕甘两省,穿越十四县,直抵今包头市西的九原县。由于道路走向较直,故曰“直道”。当你踏上海拔一千八百米高的子午岭,站在秦直道的最高点,极目眺望,一望无际的茫茫森林里,这条大道象一条绿色巨蟒,飞架在群峰之中,向北蜿蜒伸展,看不到尽头。当年修筑直道,为了使路面平坦、笔直,遇山劈山,逢石凿道,临沟填谷。至今还可看见劈山凿石的痕迹。直道的基本宽度三十米,最宽处达六十米左右。用现代交通工具,并排可行驶十至十二辆大卡车。最长最宽最端处,完全可以作现代中型飞机起飞降落跑道。直道沿途分支线星罗棋布,它的宽度一般都可行驶两辆至四辆大卡车。民谣:“郡郡通直道,县县送粮草。”直道的站口,简直就象一个足球场。其壮阔之势不可想象,它不愧是我国古代又一大奇迹。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记二”中记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八百里……”司马迁走过直道后,在《蒙恬传》评语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据黄陵县志载:明朝有个贡士叫刘卓,因致祭桥山黄帝陵,途径秦直道,感叹不止,留诗一首:“南北亘长岭,纵横列万山。桥陵今古在,直道有无间。地折庆延过,源分漆沮潺。秦皇开凿后,路有兆人还。” 
  直道修成,沟通了南北交通。一旦边防报警,为秦军从速出击,抵御外侮,提供了方便。秦始皇的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凉武帝村)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见这条直道的国防作用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条直道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文献记载,汉元封元年十月(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十八万骑兵,旌旗万里,浩浩荡荡,沿直道北上,直抵阴山以北的草原,以展示雄威,从此匈奴很少南下。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率十万唐军北征,沿直道北上,试探匈奴动向,重兵镇守朔北。明清以后,秦直道开始萧条冷落,直至荒废。
  现今,在铁王乡凉武帝村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沟道,东西宽二十五米,深二十余米,沟道切割一段夯土墙,折向西南,通向城前头沟。被沟道切割的夯土墙,是甘泉宫遗址内城的北门所在。切割北门的沟道就是秦直道的起点。北行半公里,是北庄子村,再北二公里,在英烈山村西,有一段比较明显的遗迹,今为农田,南北走向宽十七米,它与凉武帝村北沟道相呼应。向北是馒头状的英烈山,登山南望,直道遗迹走向清晰。直道越过英烈山即到马槽梁,折向东北,沿坡而上则到黄花山,山间的鬼门口,峭壁险峻,为古今关卡要冲,直道在此遗迹宽二十余米。过鬼门口走向东北沿山腰弯曲前进,这段湾道,名曰艾蒿湾。再向前是乏牛坡,坡虽然不陡,却是直而且长,步步登高,使人畜喘息不及,故名“乏牛坡”。其次是蝎子掌,此地山高沟深,寒冬酷暑,行路于此,不是寒风刺骨,便是汗流螫肉,如同蝎子螫人。最后上箭杆梁,两边为深沟,一条山梁如同倒放的箭杆,又直又长,直道从箭杆梁北坡而下,离开淳化地境。穿过旬邑、淳化、耀县三县交界的七里川,经旬邑县庙坡村、石门关,沿子午岭北行,逶迤到达内蒙九原县。这条直道在淳化境内长约十公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秦直道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曾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出处: 《淳化文史》第五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