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大唐贞观年间,黄人守日,国威远播。中国四邻各国时时进贡,岁岁来朝,国王易位,也得秉报唐王朝听候分封。
当时唐的东邻即今朝鲜,分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皆依附于唐。贞观十六年十二月,高丽大臣盖苏文弑其君高武,拥立高武兄长的儿子高藏为王。
消息传来,唐太宗就想跨海东征,乘机消灭高丽,后听从长孙无忌建议,放弃己见。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使者上告百济和高丽联合进军,夺取四十余城,断绝朝贡道路。太宗遣司农丞相里玄奖持诏去平壤告戒高丽王曰:“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改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
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和文武群臣正行幸骊山汤泉宫,相里玄奖从平壤赶到行宫报告:“盖苏文弑君掌朝,专横跋扈,戏虐百姓。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违抗我朝诏令,藐视天国,侵略睦邻。对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决不能心慈手软,应立即兴兵问罪。”
谏议大夫褚遂良上奏说:“陛下巨臂一挥,神州大地战祸消弥,人民安居乐业,到处歌舞升平,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环目顾望,四夷戎狄,无不闻风丧胆,拱手称臣侍奉,威望之太,无与伦比。今欲跨海东征小夷,若能马到成功,指期克捷,还则罢了,万一出现蹉跌,仿威损望,再兴报仇雪恨之师,则安危祸福,孰难预料,望陛下三思。”
名将李勣见唐太宗犹豫未定,从旁插言道:“从前薛延陀兴兵入寇,骚扰边境,搞得鸡犬不宁,陛下当时想发兵穷追猛打,围剿殆尽,却听从魏征建议,停止军事行动,企图以德怀服,到现在是养虎遗患,噬脐莫及!当初若按陛下的宏谋巨策行事,今北塞边陲一定安然无恙,万民康乐。”
“对!那确实是魏征谋事不周之过失。我今天想起来往往后悔。我不提此事,惟恐断绝金玉良言,掩蔽奇谋良策之故。”唐太宗见李勣附合自己说,乘机发泄了对九泉之下魏征不满的牢骚。
太宗得到李勣的支持,决定东征高丽,“经画渡辽之师。”在对待东征大事的态度上,朝臣们分为支持、反对和首鼠两端三种。反对派的代表就是褚遂良。没几天宫里又传出太宗要御驾亲征的消息,一时间汤泉宫内议论纷纷,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
褚遂良风闻太宗决意亲征,忧心如焚,再次上奏,说:“普天之下,好像一个完整的人,长安洛阳两京如同人的心脏;各州各县,好比人的手脚四肢;国外四夷,是无异于人的身外之物,失之何损,得之何益。高丽确实罪行累累,恶贯满盈,必须兴师问罪,但不必陛下御驾亲征,可任命二三员猛将,统领四五万雄师,仰仗陛下威灵,征讨高丽如探囊取物。今太子新立,年且幼稚,镇国尚难。陛下今一旦弃金汤之全,渡辽海之外,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使愚臣惶恐不安。”
唐太宗览表,置若罔闻,针对反对东征的朝臣发表了一番议论说:“八尧、九舜,虽然是圣贤哲人,但不能冬天种植而有所收获。山野村夫、年幼儿童春种有收,是掌握天时的原因。这说明只要能正确掌握天时地利人和,就可以取得成功。今盖苏文凌上虐下,君臣离心,人神共怒,民众延颈待救,此正是天亡高丽的大好时机。你们这些反对东征的人,怎么肉眼愚眉,就是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呢?”反对派受到这一番抢白,见太宗执意亲自东征,自己无力回天,只好低头不语。
唐太宗自恃国力雄厚,军旅能征贯战,灭高丽易如反掌,遂不听他自评为“性亦坚正,既写忠诚,其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的褚遂良等人的忠告,于是年十一月颁布东征诏书,亲率雄师出征高丽,讵知功败垂成,丧师辱国,遗恨终生!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