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英
早在明朝的时候,潼关城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叫刘二,媳妇叫秀姑。夫妇相依为命,靠作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后来,他们用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钱,买了两间街房,专卖面酱和蔬菜,日子倒也过得去。
有一年夏秋时节,风调雨顺,地里的菜长得十分喜人。菜农们不断地给刘二的铺子里送来各种绿油油、水凌凌的蔬菜。两人清早双眼一睁,一直忙到熄灯,菜还是卖不完。卖不出去的菜,隔天就叶蔫皮皱,白白地糟踏了。看着烂掉的菜,两口子又心疼又着急,吃不好睡不稳。
一天,秀姑麻利地把饭做好,招呼刘二吃饭。只见刘二眉心拧成疙瘩,蹲在墙脚生闷气,便取笑道:“别人说你能,叫我看呀——哼!就跟*(左口右外)木敦子一样,板着个脸能板出办法来?!”刘二让媳妇几句话说得脸红脖子粗,气呼呼地说:“你嘴甭能,有办法就往出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秀姑笑着说:“我夜黑倒寻思出个办法来。”说到这儿,她贴着刘二的耳朵叽咕了一阵,只见刘二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你真是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
第二天,秀姑把平日的坛坛罐罐收拾到一块儿,刷洗干净,又把洗好的菜装进去,照往常的作法,撒些盐腌上。刘二拿了些莴笋,用刀刮去粗皮,只留下一层薄薄的内笋皮,放到凉水盆里除去笋的泥土味,咕哩咕冬的倒进罐罐。
转眼到了冬天,大雪纷纷,冷风嗖嗖,滴水成冰,市面上啥菜都买不到了。城里人只能吃点埋在土里的萝卜、苴连想换换口味,该吃啥呢?这时,刘二两口象变戏法似的把腌好黄瓜、雪里红、莴笋拿出来卖,让大伙儿一哄而抢买光了。
天擦黑的时候,刘二双手抱着一坛银钱,笑眯眯地对媳妇说:“内掌柜的”你这主意还真行。这回咱可赚得不少呢!”
秀姑说:“好是好,可咱吃啥菜呀?”
刘二眼睛“咕噜”一转,猛然想出一个主意,他嘿嘿一笑:“我看外辣子酱就能行。咱先弄点吃了再说。”
秀姑应声出门,走进酱房,拿了把木舀勺,揭开瓮盖正要去舀,看着酱里好象有啥东西,捞上来一看,竟是两根腌得酱红的莴笋,高兴得赶忙洗净切好。只见笋片透明发亮,放到嘴里一尝,味道咸脆香甜,十分爽口。又放些辣面,用热油一泼,顿时香味扑鼻,接着又炸了一碟辣子酱,一块端上桌。刘二用热馍一夹,美美咬了一口,喜滋滋地说:“热馍卷辣子,一口能吃半拉子。我看这酱腌的菜比盐腌的好吃多了。这真是,人运兴,天帮忙,两根莴笋降吉祥。”
秀姑用手往刘二额头上一点说:“看把你高兴的,两根莴笋能帮你个啥?”
刘二眯着眼儿,凑近媳妇说:“这还用说,咱几年摊点本,就做这腌菜的买卖,再不愁菜烂了亏本呗!”
第二年,这两口子低价买回来一批菜,又买了几个大瓮,先用盐腌些日子,再捞出来放在酱瓮里,四倒缸,三翻动,日光暴晒,下雨盖瓮,忙得不亦乐乎。严冬出菜上市,不用说,生意分外兴隆,做的赶不上卖的。买卖越做越红火了。
两口子乐在眉稍,喜在心上。为了把生意做大,一合计,就雇请了几个人帮忙,教给办法现场指点。又把小铺改名为“万新合酱园”,还常常琢磨出一、两个酱菜花样来,样数越来越多,手艺越来越精。慢慢的,“万新合”的名声就传开了。
好些年过去了,刘二秀姑先后去世,他们的儿子继承了家业。年轻人怜惜年龄大的伙计,就发给些银两,让他们回家养老,安度晚年。城里有的人早就眼红“万新合”的生意红火,但没手艺,没能耐,干着急。这阵儿,见“万新合”的伙计回到家里,就花钱说情,请他们传授做酱菜的技艺。这样,几年功夫,潼关城做酱菜的人越来越多,酱菜品种也不断翻新增多。最有名气的要数“万新合”、“万顺合”,“万丰奎”、“万盛园”、“万盛隆”、“万新东”等十几家酱园。当时,古城潼关到处飘溢着酱菜的清香,人称“十里放香”。
潼关酱菜,独具特色。味正色美,色味具佳,红中透黄,鲜润夺目,咸淡适中而稍带甜味,香脆可口,回味醇厚。不仅质优盖群,且品种居全国第一。安微省安庆市的“胡味美”、山东省济宁市的“玉堂”、北京的“六必居”和江苏省扬州市的酱园,也只一、二样出名,而潼关的八宝酱菜如什锦包瓜、连皮酱笋、莴连、酱萝卜、黄瓜、大头菜等十多个品种,样样冒尖、出类拨萃。潼关又是东通中原,西连新疆的必经重镇和水陆码头,过往旅客、游人、达官显贵、骚人墨客,途径潼关,都要买些酱菜带回家馈赠亲友。这样,潼关的酱菜更是闻名遐迩、饮誉四方。
消息传到清庭,皇亲国戚更想食用民间珍品,品尝后,果然名不虚传。之后,就把潼关酱菜列为贡品。1915年,潼关酱菜参加了巴拿马的世界各贵食品博览会,荣获名特产品金质奖。这一下,更是名声大震,不但远销全国各地,还飘洋过海,把芳香送往世界。
一九五六年后,山西、河南、新疆、江西、北京、西安及省商业厅和解放军的代表慕名来潼关,专门学习酱菜的制作技术。师傅们互相学习,切磋技艺。潼关酱菜厂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扩大厂房,更新设备,又研究出太阳能制酱菜的新工艺,把质量和产量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出处: 《潼关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