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杰
清末光绪年间,光绪皇帝的近王亲支六王爷,放着京城的清福不享,三番五次缠皇帝铅简放个京外的官。光绪劝说多次,看看实在无法说服,只能依他而行。
有一天,六王爷又提及此事,光绪吩咐太监搬来一盘顶子(清代文武官员帽上的五色圆疙瘩),叫六王爷拣。六王爷一看,各样的顶子都有,其中那个亮蓝顶子又大又好看。他就顺手拿起这个亮蓝顶子。六王爷不懂得官服衣帽,他以为顶子大官就大,谁知正相反,那是文武官中最小的官衔。当下,光绪把六王爷分发陕西,陕西巡托又委任他为潼关都司。
六王爷到潼关后,并不到协台衙门报道,却直到都司衙门上任。他不理政事,每日只是游山玩水,上面下的公文,一概置之不理。一日,道台传他去见,他避而不去,道台不知他是皇帝的近亲,就上本参奏,可是上书多次毫无回音,也口好作罢。
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潼关每年一度的古会。这天热闹非常,迎神的队伍前边锣鼓开道,芯子、高跷、秧歌随后,八个人抬的木制火神像坐在大桥内,很是威武。行至木桥,恰遇六王爷,他喝住队伍,霎时锣鼓、音乐也静了下来,一个热闹的场面变得悄然无声。原来,六王爷对抬轿人的衣着看不顺眼,对会首说:“抬轿的不要穿便衣,要穿黄色衣褂才好看。”会首无法,只好到裁缝铺做了黄马褂。
有一年,西北各省给清宫各妃进贡化妆银子,路过潼关,就被六王爷看见,他问随从兵弁:“这车里装的啥东西?”兵弁道:“给皇上进贡的银子。”六王爷听说是银子,顿时眉开眼笑道:“好!去几个人卸下一匣子来,咱爷们好买菜吃。”兵弁知道是皇上的贡品,哪个取去?六王爷见兵弁不动,就自己把车拦住搬下一箱银子,押车的兵丁被六王爷的举动惊得一时傻了眼,也无人敢挡,眼看着抢银子的人马远去,只好到衙门报案。
县太爷平时把六王爷奈何不得,这次借机想整治他一番。于是,写好奏章,连夜派人送往京城,可是一连多次只有去信,未见回音。
京城任命了一个陕西学台,路经潼关,要求全县官员早日清早到东门外七里村迎接。第二天,各官员不敢怠慢,一早就出发了。六王爷很晚起床,吃早点后,才骑马前去。各官员暗想,这一次他非碰钉子不可。谁料,钦差大人隔河看见了他,急忙下轿步行到他马前跪下:“奴才拜见怠慢,望王爷恕罪。”六王爷下马站在钦差面前,扳起他头一看:“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小子。”
京、省、县三级官员听钦差声声不离王爷,眼光都齐刷刷盯向这个身着都司衣帽的武官,一时跪满大石桥,连说:“奴才该死,望王爷恕罪。”六王爷哈哈大笑道:“没事,没事,都起来。”顺手拉起钦差:“你小子骑马,大人我坐轿,咱来个对换。”钦差哪敢说半个不字。于是,全体官员就这样瞠目结舌、啼笑皆非地朝县城奔去。
出处: 《潼关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