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韩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风追司马——司马后裔祭祖习俗

同永灵 冯德来 同丙午


  韩城是太史故里。司马迁祠墓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瞻仰膜拜。距司马迁祠墓二十里处有一个村落叫徐村,居住在徐村的司马后裔祭奠先祖的独特风俗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徐村人这样讲述徐村的由来:天汉四年,汉武帝以为李陵叛降匈奴,杀李陵全家三百余口。司马迁因在此前为李陵讲过公道话,知道灾祸难躲,即派府下郭解速回高门,通知家人改名换姓,逃离家园。家人约定,将“司马”二宇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冯。长门姓冯,二门姓同,扶老携幼,离乡避祸。后局势平定,冯钊、同茂率族人,携司马真骨,在老牛坡立户,定村名为徐村。徐者,续也。意在延续司马香火,不忘先祖恩德。
  于是,在徐村就有着“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规矩。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千百年来,两姓之间从不婚配。
  建于明洪武十一年的“汉太史遗祠”是冯、同两姓的老祖祠。佛阁上面供奉着两个大牌位,是司马谈与司马迁神主。下面供奉着两个牌位,一为冯姓世祖钊,一为同姓世祖茂。祠堂中的联句是对这座奇特祠堂的最好说明。庭外门柱联语为:族聚韩塬枕山带河一片地脉光先业,姓分司马绍开永德万卷书香启后昆”。庭外墙联语为:“芝水溯渊源承先启后敢忘司马明禋,梁东绵似续入则力田莫负黄熊世业”。冯同两姓族人为祭祀司马先祖,一千多年来共烧一炉香火,共祭一个牌位,这样的祭祖习俗在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司马后裔的忠诚与坚贞完全可以让史圣之灵含笑于九泉。
  司马后裔祭祖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清明祭祖对徐村人来说,简直是神圣的节日。
  清明前后,徐村五社(崇德社、崇义社、清平社、清太社、太和社)要雇请戏班,唱三天大戏。唱戏的正台在村东的九郎庙。但在清明前一晚,大戏却在村西相传为司马迁真骨墓旁临时搭成的戏台上演出。午夜时分,冯、同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往真骨墓旁敬神祭祖。五社到齐,鸣炮祭祀,戏台上鼓乐齐鸣,戏 台下烧香叩拜,唱戏祭祖同时进行。黎明时分,戏台上突然油灯全灭,鼓乐全停,演员不卸装,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抬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能找,冠掉不能拾。在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早有准备,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这就是徐村有名的祭祖习俗——跑台子戏。据徐村人讲,这一习俗延续的时间可能和《史记》流传的时间一样长。
  第二天是正清明,徐村人象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巷道口搭建了采色牌楼,红绸横额上写着歌颂先祖的联句。村巷道中家家彩灯高悬,入夜则通明如昼。各家门口贴着红纸对联,门楣上悬着红纱灯。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徐村的巷道中处处是欢声笑语。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祭祖,本当悲怆凄苦,为什么徐村人的清明节却这么热闹红火,唱戏又唱得那么神秘怪异呢?
  徐村人是这样讲的:司马迁去世后,族人将其遗骸运回,悄悄安葬。唯恐朝廷降罪,清明祭祖,总是在半夜时分在真骨墓旁以祭神的名义进行。徐村民谚说:明为五社把神敬,实为子孙祭祖宗。有一年清明黎明时分,突然传来消息,说京城来了钦差,直奔徐村而来。族人惊恐万分,匆忙让祭祖人丁狂奔到九郎庙处,焚香祭神,以转移视线。来人到后才知是司马迁外孙杨恽,一来奉母亲司马英之命扫墓,二来回舅家报喜——汉宣帝已正式准许《太史公书》(即《史记》)公诸于世。徐村族人转惊为喜,喜出望外,敲锣打鼓,张灯结采,邀请亲友,以示庆贺。
  后来,每年清明节,徐村人总要唱跑台子戏,用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气氛来纪念先祖,纪念《史记》重见天日的这一天。现在,徐村依然保存有咸丰八年,由五社之一的崇德社制作的跑台子戏锦锻横额。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