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司马迁墓与祠,在韩城市城市l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韩城市)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洛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寺,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荣,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书中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史于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鲁迅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闻骚”。又说:“文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给予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 涺水冲前,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传说芝水原名陶渠水,汉武帝时因在这里获得了芝草认为祥瑞而取名芝水。上有石桥名曰芝阳桥,系1936年重建。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铺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名叫司马坡,固有司马迁祠、墓而得名。在大路上有牌坊题名“汉太史公祠墓”。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衬建筑物,最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一座,上有古柏五棵,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字,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说明司马迁幼时就在龙门山之南黄河岸一个名叫高门原的地方耕牧,成长,陶冶于这气魄雄伟的山河之间。
祠庙内外古碑林立,叙述自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扩大修建后,历代修缮增建情况。也有文人名士路过或者远道来此瞻仰凭吊后所留下的诗碑。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一九五七年,祠、墓重新整修。竣工后,郭沫若同志题诗:“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