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铜川>铜川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同官“八景”考释

《铜川市志》


  现罕存的《同官县志》,是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一九四年)的版本。<旧同官县志》是清乾隆三十年(一八二五年)由同官知县袁文观亲自撰定的,现已绝版。“同官景”出自旧<同宫县志》,新志亦有记载。现据记载,说古道今.予以趣谈,拙文共赏。
  济阳夕照:今铜川城关西侧,有黄土村寨,地势高峻,形势险要。现在是树木满村,房屋依山势层立,人口密集,一派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新气象。济阳寨自秦以来就有历史记载。济阳寨在铜川历史沿革上地位重要,建置颇多。西晋“十六国”时代,前秦符坚时,曾在此置《铜宫护军》派军驻守。三八四年后秦天王姚长在此独立梦“秦王殿”,成为与前秦抗争的指挥部。后有土城高数丈,为元末军事防地。寨东突出之峦止,过去曾有“夕照亭”。基高三丈,亭高-丈五尺,每当日落时,“照耀绚彩,时久不歇”。一九四四年时,亭已废。仅存“鼓楼咀上的文昌阁,高丈许”。“登临其上,可远眺嵯峨及秦岭。”明代同官人,参政寇慎 (寇村人)在重修“济阳寨碑”时,曾撰文说:“环同皆山也,而济阳独耸然秀出,踞邑城上游.古人因其势而修缮之,垒山堑谷”,而起名“济阳寨”。元末张思道在此防守 ,曾掘井一口,建立一亭,后废.寇慎与寇武安等人又捐金在济阳寨筑台三座,中间一座,“尤为雄关”。寇慎说:“余杖履而登,见断崖千仞幽壑无际;远近诸山,若旌盖” 犹如渴马游龙奔腾入海。地势险要,秀峰突兀,早迎朝阳晚送落日,山城百里风景,尽收眼底,实为铜川之首景。
  姜祠清风 ∶在相传的盂姜女殉夫处。《同官县志》记载: 县北二里金山岩下有“姜女石洞”,广可文许,有塑像二座:左为其夫范植,右为孟姜女,名曰:“姜女祠”,即“孟姜女庙”。石洞旁有泉水,呜呜如泣如诉,清冷沁人肌肤。传说是孟姜女背范郎骨到此,精疲力尽,知不能返回湖南衡阳家乡,便在此痛哭而逝,故此泉名叫“姜女泪池”。“池水滴如聚珠,掬之则散”,称为奇景。祠前有姜女亭,碑石林立,录杨环列,“柳丝风佛,清爽异常”。俗传真诚崇拜、祭祀姜女庙的人,常可以看到一股金钗从石隙坠下“寸许”。说是姜女显灵,拔下头上的金钗扔下,故成为“ 八景”之二名曰“石隙见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孟姜女的怀念和同情。从科学道理看,一定是有石缝露天,遇到好天气偶尔有阳光照进,似金钗一般。后因地势变迁与破坏,巳荡然无存。据考察,在金城关北山脚下。
  仙洞朝霞:即葛真人洞,“在县南二十里飞仙山上, (二十里铺后洞处),名飞仙洞”,即今铜川的后洞。 传为泾河龙王为报答药王孙思邈治病之恩,从今耀县药王山 “ 孙思邈塑像后”钻山洞四十里,实为秦汉时期人们取矿石 传为泾河龙王为 其洞的出口处。相传是晋葛洪曾在此修仙成正果,死后飞上天国成仙。又传说每年二月初二日药王诞 晨时,香火烟气常从后洞口冒出。有人误以为仙人即药王, 遂在后洞建庙,塑药王像。清乾隆三十年(一八二五年),同官知县袁文观立碑,撰文纠正, 指出塑像的错误。一九四一年,修咸同铁路时,路线经此,洞口被塞,而庙尚存。近实地考察,庙已被毁无遗。《县志》记载“其山皆石,块石奇异。洞口当山之隐坡,每值天晓,霞光掩映如绣,时久不歇。”故名曰“仙洞朝霞”。实地考察,洞口处地势较高,晓迎日出,霞光万道。并非背阳而能霞光耀目。再说,葛洪在此成仙,也不确切。我们依《晋书》卷72《葛洪传》的记载可知,葛洪,宇稚川,丹阳(镇江)句容人。祖父是吴国的大官。父亲葛悌,是西晋邵陵太守。“洪性寡欲,不交游、“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晋元帝时,因战功,赐爵关内侯。酷爱道教,不做官,到处漫游访道,传说曾到过宜君的云梦和铜川。史载他携其子赴广洲,在今广东韶关一带大山上修身正果,并非铜川的后洞。他的道教和哲学思想十分反动,影响极坏。著有道教书《抱朴子》,另著有药书《全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终年八十一岁。他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宽厚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瀑泉飞雨:《县志》载:泉在岱岳庙之西北。岱岳庙即东岳庙,在县北二里金山之麓,宋徽宗政和年间(111年- 1117年)建立。其水“自山崖飞下,喷若洒珠,有潇潇风雨之致,原名飞泉。”一八二五年,知县袁文观“置石于岩透水,水从石 泻出,形如瀑布,故改名瀑泉”。近观,瀑泉水溅如雨,所以起名“瀑泉飞雨”据说当时“草间常委露,树梢亦飞丝”;“冬来冰冻结,洞口挂琉璃。”一番景致。后地势变化,已成小溪,瀑布景色全无三山春雪:同官县北三十多里处有一险关,名为金锁关。女回山、马拦山、仲家山三山环立,向南只有一条通道,向北分左右两通道,右通焦坪矿,右通延安、榆林。<旧同官县志>:“关有神水峡,高山夹峰,绝壁千尺,水流 汹涌,响彻山谷。实为榆塞泰关襟喉要地。”由于地势险要,从北宋以来,就成为军事重地。俗传杨继业、杨六郎父子在抗击契丹军入侵时,都在此路过。明嘉靖三十年(一五五一年),巡抚张衍命筑城防套寇,三十二年,知县亢庆鸿修关城及二水关”,置巡使,“设守备驻扎”。设两座通延安、榆林的关门,一座通甘肃的关门,皆用石条砌成。在第一座关门上刻“金锁营”三个大篆字。解放战争时在女回山顶,筑碉堡—座,异常险固。宋在前、明在后,所以流传杨继业射箭头于寨上,是一种误传。明崇桢六年,关废。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南下,在此攻破险关并歼灭了颃抗的明军。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移守备驻耀州。”“清朝陕西巡抚叶伯英”曾写“雄关天堑”四个大字刻于金锁关后半山崖石上。至今刻字仍存(《同官县志》卷24《古迹古物志》)。一九八二年春,兰州军区政委肖华曾来此视察,指出要加以保护,勿损坏刻字。因铜川是山区,金锁又地势险要,气候寒冷,下雪早而消雪晚。每当早春,登高远望,雪景一片,好似“乱峰献玉,万树飞花”,云影天光,照耀山谷.故明朝王崇古《同官道中春雪》诗云: “金锁关雄雪阵屯,凝华积翠失山村。乍闻羌笛落梅调,疑是春风度玉门。”这是金锁关气候的真实写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许多革命志士从此经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九四0年,董必武同志根据在金锁等地的见闻,怀着极大的义愤,写了÷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 的诗,也是领辱人中唯一写到铜川金锁关的诗:
  忆自延安别, 南来路不平。
  洛河铁甲守, 金锁黯云横。
  箕豆何相迫, 风波未可行。
  昔人哀鹬蚌, 毋使后哀今。
  一九四六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全体同志撤离西安赴延安途中,曾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在金锁与国民党匪军激战,消灭了守军,拔掉了插在金锁关的钉子。如今金锁已成为商业、交通、文化的城镇,昔日的偏僻荒凉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二水冬冰:铜川城关以北有漆水、同官川水, 回绕山麓。到铜川汇合,经市区南流。冬天结冰,犹如万顷玻璃,阳光与月光照射,万道银光炫目,更是清绝。故有诗颂道:“从漆水从东下,铜川,自北流。劲风冰冻谷,寒月镜光浮。”今修的河堤,婉蜒二十余里,夏季水畅流,冬季水流不满河道,冰景不如古代那样宽厚、别致。
  高峰连云:北高山,为漆水发源地。相传因华君的女儿在此山住过,故立祠供奉,每逢天旱,村民常去祈祷, “多灵验”。又名女华山。登山顶远望,秦境之半“尽收眼底”。从地势看,山峰高峻,可与华山比美,好象山尖顶住了兰天,故有“高峰连云”之景。
  炉火不夜:即耀瓷故镇“陈炉镇”。镇在今铜川市南三十里,“盖以陶炉陈列而得名也。”沿山势向上, 均为陶场,灯火昼夜不息,故名“炉山不夜”。诗云: “有巢营窑周陶复,郁郁千家烟火迷。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宋耀州窑毁于南宋末午。解放后,才完全恢复。近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经过数十次试验,才使“耀州瓷”又获得了新生,畅销国内外,誉满世界。 
  随着社会主义新铜川的兴建和发展,清朝知县所命的“八景”早巳黯然失色。但作为历史的对比和见证,闲暇之余,还是了解一下历史,使我们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新铜川。
  附: 《同官八景》律诗
  清朝·袁文观
  济阳夕照
  步履西城外,岚光锁翠微。山僧经欲歇,林鸟倦犹飞。
  远树摇空碧,层峦荡夕辉。赤城如在望,凭眺暮忘归。
  仙洞朝霞
  绝登临幽壑,危楼倚断霞。青牛来紫气,白鹤养丹沙。
  滩急涛声壮,山凹树影斜。葛仙修炼处,洞口散天花。
  姜祠清风
  胜迹姜祠古,芳魂石洞幽。三山通地脉,二水共川流。
  雨过千畦录,风来万树秋。祠前松柏在,明月照荒丘。
  瀑泉飞雨 
  岱岳连云岫,灵崖接水涯。草间常委露,树梢亦飞丝。
  堪笔方诸拙,宁惊石舞奇! 冬来冰冻结,洞口挂琉璃。
  三山春雪 
  三山大作堑,两峡石为关。断崖云千尺,危桥水一湾。
  春融水未泮, 雪霁玉开颜。鹤氅惭仙迹,澄怀揽辔间。
  二水冬冰
  漆水从东下, 铜川自北流。劲风冰冻合,寒月镜光浮。
  沙白银涛静, 霜清晓日柔。东风知不远,春色在离楼。
  高峰连云
  层峦天际回, 古寺入云深。鼓响闻雷动, 泉光见月沉。
  秦关烟外出,华岳雨中临, 无限登高意, 飞鸿万里音。
  炉山不夜
  日落炉峰夕,林间树色瞑。村灯秋暗月,野火夜沉星。
  似接然山景,疑昭梦泽灵。峥峻驱怪石,到处喜飞萤。

出处: 《铜川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