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春秋》
方志和陈炉镇西社《重修窑神府碑汜》均称:“同邑东南乡土少石多,大都以陶谋生。其先则始于黄堡,自彼窑场废,而陈炉镇西方始习其业。”然而,五十年代,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在陈炉调查时,搜集到勺黄堡窑风格相同的宋代青釉印花标本,只是较黄堡窑的产品稍粗糙而已。近年来,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先生也在陈炉镇采集到宋代的青釉印花及素面碗标本。由此可见,县志和碑记记载陈炉镇在黄堡窑废弃后“始习其业”,是不够准确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早在宋代,陈炉镇就已经烧造瓷器了,只是因为地方偏僻,技术落后,瓷器的质量和产量以及生产规模都远不及黄堡窑场。金、元兵乱,黄堡窑场受到战争重创,加上原料的采掘越来越进入深层,从而成本加大,于是黄堡窑场逐渐废弃,窑工纷纷流入陈炉。元代,陈炉镇瓷业不断扩大。明、清以来,陈 炉镇已经成为继黄堡窑场之后,西北地区的又一个重要陶瓷烧造基地,其规模也已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立地坡窑场。由于其产品系民间日用的大路货,价格低廉,因此深受大众欢迎,远销关中、陕南、陕北以及豫西、晋西和甘肃等地。
出处: 《陈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