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风情要览》
初唐著名建筑学家、画家阎立德,是雍州万年县人,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人。他的父亲阎昆,是隋朝履内少监,也是著名的建筑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二人,自幼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十分喜爱绘画和建筑工艺。其父阎昆看到立德,立本从小就有志气。就苦心向他们传授技艺。立德二兄弟也真是年轻有为,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而且还有所创造、发展,成为闻名社会的年轻工艺家。宋朝有名的大史臣欧阳修评论他们二兄弟说:“二阎曲学甚工,措思精巧。”不愧为一代优秀人才。
(一)
唐太宗六二六年登上皇帝宝座后,对阎家的技艺十分重视,诏令阎立德为“将作少匠”,后又封“将作大匠”,专门负责一些重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他亦有了用武之地,在唐代的一系列伟大建筑中发挥了自己的高超技艺,深为唐太宗所器重。《新唐书》、《旧唐书》均记载了他的业绩。唐太宗所以把“玉华宫”的重要工程交给他,是由几项重要工程所考验而得出的结论。唐太宗从实践中,知道只有阎立德能不辜负他的期望。
阎立德在营建铜川玉华宫前,完成过这几项重要工程:六三六年,唐太宗把营修《昭陵墓》的重任交给了他。地址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厘的九钟(音钟)。阎立德接受任务后,不辞劳苦,亲自去观察地形和自然环境,把工程的规模设想同山势的自然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精心地进行了设计和施工。《昭陵墓》修好后,颇得唐太宗的欢心。这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归功于于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但与阎立德的精巧技艺也是分不开的。
勤劳、朴素的中国劳功人民,创造了唐代繁荣社会。唐太宗依仗这雄厚的物力、财力、军力,于六四五年发动了侵略高丽(朝鲜)的战争。阎立德也应召随军出发。军队、车马到达“辽泽”地时,遇到了东西长二百余里的大泥潭,阻住了道路。唐太宗十分焦急,便命令阎立德设法架桥,以免殆误战机。阎立德和随员们,仔细观察了地形,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依靠广大士兵和民众,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浮桥架设任务,使部队安全通过,加快了进军的速度。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随着唐朝经济的繁荣、昌盛,统治阶级的享受欲望也愈来愈高,炫耀富强的心理也越加增强。唐太宗也是如此。他嫌其父高祖李渊在六二四年修的铜川凤凰谷的仁智宫狭小,不足以震伏北部的边敌突厥,也不足以显示唐朝的富强,便于六四七年,命令阎立德重新扩建“仁智宫”。阎立德担负重任以后,亲自到仁智宫所在地“凤凰谷”一带察看了地势。当他看到那里是群山相连,满山青枝绿叶,流水淙淙,苍松翠柏啸声阵阵的美好环境时,不由得发出了赞叹之声。他决心利用大自然的美景,在这个气候凉爽、鸟语花香的岭峡谷中为唐太宗等统治者修一座别具风格的离宫。他依山势因地制宜,沿着清秀的山峰,峡谷营建宫殿,疏通山泉引流水绕宫殿徐流,又利用峻峭的岩石层,使流水倒泻,好像水帘子一样。又将宫殿群所在的群山,围成苑林,在流溪和或 山谷上架设桥梁,连成廓庭廊道。山明水秀的群山中,红堂瓦舍,金殿碧楼,更显得肃穆、壮观,美丽。规模宏伟,从“凤凰谷’到珊瑚谷,兰芝谷,甬道、林苑相接,连成了一片。正式把“仁智宫”改名为“玉华宫”。
铜川建的玉华宫,今已荡然无存,宋朝保存的玉华宫图画也已散失,要详细描绘当时宫殿群的建筑样式和设备,已很困难。现只能依据史书和考古工作者的考察研究,描绘出宫殿的概况了。宋朝人张*(左山右昏)曾于一○六六年游玉华宫,一○九二年又立碑刻石纪念。近年在玉华宫遗址,发现了这块石碑,据碑文记载:这座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的宫殿群,有名字可查的有六处:正殿叫玉华殿,其上为排云殿,再往上是庆云殿。正门叫南风门。南风门东边是晖和殿,宫门叫嘉礼门,这里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金飙门只留名字,而不知处所。除此以外,还在显道门内修专供唐太宗游玩尝风景的紫微殿十三间。这十三间殿堂环山而建,中间有廊道连接,奇石林立,花草满山,杂以小桥流水,映衬着金碧辉煌的宏伟殿庭,确如仙境一般(《册府元龟》卷14)。唐太宗看后,非常高兴。又在珊瑚谷,兰芝谷分别为唐太宗建立了别殿、肃成殿,供打猎、游玩时居住。唐朝时,长安到玉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建筑材料的运输非常困难。可以想见,建成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群,要花去多少的财钱?又要消耗掉多少万劳动人民的血汗!
唐朝时,长安比较热。到了夏季,更是炎热异常。所以每到夏季,皇帝及其亲属,近臣常到宜君来避暑。据史载,远在六二四年,即仁智宫建成的第二年,高祖李渊就来到了玉华。他还把搞宫廷政变的太子李建成囚禁在这里,暂时平息了政变,玉华宫完成后,唐太宗李世民与近臣侍从常来避暑、休息、游玩、打猎,还在这里处理了不少政事。太宗还把来这里休养当作对大臣的特殊赏赐,以示尊荣。史载六四九年唐太宗来避暑时,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病势沉重,太宗诏令用他的车子把其接到玉华宫休养,还亲自探问病情,房玄龄十分感动。这一年的六月,唐太宗还在玉华宫接见了从印度归来的高僧玄奘,对他不辞劳苦求佛经、传播中国文化表示慰问。
后人张祥河作“再宿宜君”诗,对唐太宗避暑玉华宫也作了记述(见《宜君风情》192页)
寒入宜君暑不存, 地非风穴即风门。
往还再宿山城上, 江海涛声彻夜翻。
更无蛇蝎闹昏虫, 金锁居然不露风。
避暑唐宗真得地, 年年飞白玉华宫。
(二)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安附近的宫殿、别墅相继建立,加之北部突厥的降伏,玉华宫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恰值高僧玄奘为避免干扰,专心译佛经而请求赐给寂静的处所,高宗就在六五一年,把玉华宫改名为“玉华寺”,赏赐给了高僧玄奘。从此这里又成为文化、佛经圣地。玄奘僧徒在这个幽静的宫殿内拜佛译经,一住就是六年,最后死于这里。他把自己的晚年完全献给了中印的文化事业。近年在玄奘译经的肃成殿旧址内,发现有一座石窟、石窟里有佛龛八处、石穴一段。石窟内还有石刻佛足部、佛象座石各一。石座上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象供奉”二十个字。佛教最初崇拜的是大佛的脚。玉华宫的这只佛足,与当时印度的佛足大小一样,定是玄奘依照印度佛足模样刻造无疑。这两件珍贵的文物现已运往北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这是铜川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阎立德在完成玉华宫与终南山翠微宫工程之后,唐太宗给以了丰厚的赏赐,官封工部尚书,进爵为公。六五五年他病逝后,追赠为吏部尚书。但哪里能想到,阎立德和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凝聚而成的玉华宫,到七五五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时,竞因长久无人管理、使用,已成为一片荒凉之地。唐朝大诗人杜甫由鄜县(今陕西富县)回家探亲路过玉华宫时,想到往日的盛况,今日的荒凉,不禁悲愤地写下了《玉华宫》诗一首:
溪回松风长, 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 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 坏道哀湍泻。
万赖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 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 故物独石马。
忧来籍草坐, 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 谁是年长者?
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随意抛弃典雅殿宫建筑,置人民血汗于脑后,使优秀文化遭到破坏的不满,也真实地写出了玉华宫被废后的凄惨景象。阎立德如果健在的话,也会悲恸欲绝的!
清末进步思想家魏源对玉华宫被废也深表遗憾,游历时曾写《玉华宫》诗一首,表达这种心情:
泉湿使人春, 泉瀑使人秋。
为何玉华驾, 不及骊山驺?
无乃冰雪气, 未称霓裳区。
嵯峨萧瑟间, 栋牖松云浮。
几间洞天内, 频邀黄屋留。
我来但多雾, 万壑松涛*(左风右上羽八彡)。
中餐风雨豗, 尚恐渔阳浮。
汾阳姑射访, 空同广成*(左女右取)。
睿然丧南面, 怅然黄虞游。
出处: 《铜川风情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