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商洛>镇安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镇安民乐

《镇安县志》


  (一)山歌:是县境流行最广泛的歌谣。据1980年统计,其总数达350余首。正如歌词所说:“抓一把芝麻撂过河,山歌比那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三夜,没唱完半个牛耳朵”。这种比喻虽属夸张,但也形容本县山歌的丰富。其中有歌唱民间爱情生活的“梅花香”、“闹五更”、“八板头”、“女望郎”、“十探妹”、“十二把扇子”、“姐儿歌”、“哥接妹”等,也有歌唱帝王将相的“取长沙”、“王彦章摆渡”、“桃园三结义”等,还有歌唱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贯彻新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的“妇女放哨歌”、“千年古树开了花”、“反对买卖婚姻”、“十唱计划生育好”等。1972年以后,云镇、青铜、西口、永乐等地的汤启忠、王桂香、储茂珍、张国全、陈自庆、刘善文等,向文化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民歌资料,其中王桂香、储茂珍还是优秀的女歌手。 
  (二)风俗歌曲:是随着乡风民俗,在生产活动和婚庆丧吊中出现的一些歌曲,其中不少带有迷信色彩。
  孝歌 是祭悼亡灵并借以消除灵堂沉寂的一种歌唱方式。一般由二人至三人进行,一人击鼓,一人鸣锣,另一人随行,踏着有节奏的慢步,不停地围着灵柩打转歌唱,因而也称“打转转鼓”。同时,又因这种只用锣鼓伴奏的歌唱是专为寄托哀思的,所以又叫“阴锣鼓”。大体分四个部分:开头是在室外用大段说白为亡人“开歌路”(即“请神”);然后走进灵堂开唱,这是孝歌的主要部分,半夜时烧“五更香”,歌手们围坐灵前,一人为首,数人帮唱,腔调委婉,催人泪下;到拂晓前又以较欢快的腔调进行“还阳”(即“安五方”和“送神”),孝歌即告结束。如果数夜续唱,第二次就不再“开歌路”、“还阳”也只在最后一次的拂晓前进行。
  锣鼓草歌 是一种比较欢快的锣鼓唱奏形式,因而也称“阳锣鼓”。在农业合作化前,一些人少地多的农户,为了完成大面积的锄草(或挖地),或因遭受天灾人祸无法生产的,便遍邀邻里亲朋上门协作。除酒席款待外,还专门约请数名歌手在地头唱歌。也是一人击鼓,一人鸣锣,腔调与“还阳”相同。这种生产活动,虽然规模较大,主人并不付工资,俗称“打锣鼓”。
  送春牛 是用歌唱进行乞讨的一种方式。旧时每年立春后,由县衙礼房刻版印刷六十花甲春牛图(似历书),发往各乡(镇),再传发给能说善唱的人。他们身背褡裢,手执木雕水牛,走进人家堂屋,将春牛放在神龛前供桌上,点燃千子香,插在牛背上的窟窿里,便唱起来。歌词大意是:春牛进门,财源茂盛,不误农时,辛勤耕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青苗往上长,百草永不生……唱毕,送给主人一张春牛图,主人回赠一绺五色花线和一至二升粮食。
  送财神 是用歌唱进行乞讨的方式之一。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一些穷困之人身背褡裢,手执书有“福禄财神”的黄表贴子沿家说唱,词意是:财神财,我送财神进门来。日照千金宝,月照万里财。前门赐你摇钱树,后门赐你聚宝盆。摇钱树上有钱用,聚宝盆里积金银,一天不扫三寸厚,三天不扫九寸深……。唱罢赠送贴子,恭喜主人发财,以讨得钱物。
  升佛 一种祈雨的歌唱形式。天旱时,歌唱者二至三人头戴柳条圈,手持马锣、香盆等,跪在神龛下或“龙洞”前拉着自由节奏的尖音轮换歌唱。
  (三)曲艺:县内仅有的两种曲艺形式即渔鼓和三弦清唱。渔鼓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少量流行,三弦说唱已绝迹。
  渔鼓 是一人独唱并操作多件乐器的特有演唱形式。演唱者左臂抱渔鼓,左手执牙子与单钹,右手执小竹筷子。演奏时,几样乐器同时发响,听来十分悦耳。歌词内容大部属二十四孝的神话故事。在县内流传的有《张孝打凤》《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朱氏割肝》《丁香哭桃》等。 
  三弦 县境三弦弹唱均属业余自乐性质,很少有靠此为生的职业艺人。其弹唱旋律基本上是关中眉户的变种,也称陕南曲子。它是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把所用的曲子连接起来演唱,谓之“套曲”。清唱节日一般是反映民间社会生活,有《尼姑思凡》《马寡妇开店》《庄子探妻》等。这种曲艺形式,主要分布在云镇、大坪、庙沟、柴坪、程家等地。
  (四)器乐:县内器乐比较原始,吹管类有唢呐(俗称喇叭)、笛和箫,丝弦类有四弦琴。演奏牌子少于戏曲,其中唢呐曲牌较为丰富,有“大开门”、“小开门”、“大江东”、“倒挂金钩”、“清水令”等。笛、箫曲牌有“小开门”、“四季景”、“祭灵”等;四弦琴无固定曲牌,多演奏民间小曲,有“十爱姐”、“十锁”、“十把扇子”等。这些器乐除唢呐和四弦琴外,皆无职业艺人。唢呐也只限于婚丧和灯节。四弦琴多为算命瞎子兼操。
  

出处: 《镇安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