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志》
船帮会馆(又名“明王宫”、“平浪宫”,俗称“花庙”),位于丹凤县城西南隅之丹江北岸。该会馆之建筑群共占地5460平方米。原有上殿、东西厢房和乐楼20多间,而以乐楼为最著。整组建筑颇具南国韵致或谓兼俱“南秀北雄”之建筑风格。属龙驹寨“十大会馆”之首。《续修商县志稿》称之为“吾商洛建筑工程之巨观”。
乐楼背面为会馆正门,系六柱五楼石砌牌坊式建筑。大门两侧有蹲狮一对高100厘米、长60厘米、宽26厘米(用料、刻工均粗,非该宫物)。大门之上,面额正中有九龙石匾,自上而下楷书阴刻“明王宫”三个大字并有上下款。门联为“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额为“安澜普庆”。门联两侧有彩绘腾龙、跃虎巨幅壁画,其上分别横书“高山流水”、“清风明月”。门眉、楼柱以“八仙”等人物彩塑装饰。乐楼主体建筑之楼身,高15米、面阔36米。总脊中央有宝塔式彩瓷装饰“高明”。舞台高1.5米、进深11米。前台有八卦藻井。舞台坐南向北,东、西、北三面均能看到演出,在舞台发展史上属第二代。台前场地可容万人。楼顶重脊飞檐,犹如苍鹰展翅,喜雀抖尾。东西峙壁,刀切剑削,高达l0米,壁端各有青龙作破浪欲飞之势。乐楼之屋脊、墙头布满装饰图案,且以彩瓷镶嵌,阳光之下,五色斑烂。尤以面额、梁柱、窗棂之镂空透雕更令人叹为观止。高山河谷、野渡江帆、亭台楼阁、车马仪仗、鸟兽鱼虫、树木花草几无不包。而尤为称道的是人物雕刻,有大舜耕田、夏禹治水、文王访贤、武王伐纣等。无论是农夫耕田、村妇喂猪、樵子负薪、行旅赶车,还是映雪夜读、赤壁月游、同席对酌、两军撕杀,无不唯妙唯肖,栩栩如生。乐楼楼柱夹角之“雀替”,皆镶巨型龙凤透雕,为全楼木雕之珍品,然多残损。乐楼正面如意斗拱中央,有题额书“秦镜楼”三个金字。典出《西京杂记》、《幼学琼林》:“秦政有方镜”,可照臣民忠奸、人品高下。意在告诫人们,历史是一面千古不朽的镜子,“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题额下嵌“和声鸣盛”巨匾,墨饱笔酣,遒劲有力。巨匾两侧有组画拼成楹联一幅,然惜今已无人破译。全楼之重要木石构件,均系事先聘请南方高手雕刻成型,然后由汉江而丹江水运龙驹寨组装。尽管历经兵燹浩劫,迄今尚存各种采塑雕刻200多幅,故历来有“花戏楼”之誉。或谓系“神州三戏楼”之一。
正殿居船帮会馆之主位。高10米,面阔三间14米,进深8米。屋顶为硬山花脊,明檐明柱、顶为卷棚式。柱顶镶有透雕对狮。檐檩有精雕龙凤、花卉及“周文王访贤”、“吕洞宾戏牡丹”等图案。旧日大殿之壁画已毁,神龛原有“明王”泥塑,为一头冠旒冕之少年,一手拿水晶瓶,一手执钢叉,赤足缠绕小青“龙”(蛇)一条。经初考“明王”即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宋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进犯中原,贾似道率步军十三万、战舰两千,不战溃逃。文天祥、张世杰力主决战,然终因孤军无援败北。丞相陆秀夫等不甘受亡国之辱,遂负九岁帝赵昺跳海而死,同时跳海殉国者270多名将士。元朝开国后,为笼络人心,谥赵昺为“平水明王”(或有谓明王为元末起义领袖韩山童者,待考)。
民间传说该会馆筑于明代。其所需费用,统来自货船,从每件货物中提取三个铜钱,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然《续修商县志稿》称,船帮会馆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咸丰九年(1859),同治十一年(1872)多次修葺。从字梁枋题记得知,现存之乐楼,系光绪十七年重修,冬月十二日上梁。木工为王万德,雕工为丁光辉、丁光耀;泥工为丁万顺,皆为名重一时之圣手。
船帮会馆的拜殿、厢房,毁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76年以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多次拨款整修。1988年,陕西省文物局干部来丹凤蹲点期间,帮助本县对该会馆作了较大规模修葺。彩绘上殿,修补油漆乐楼,并改建原有厢房。办起丹江航运、历史文物、酒文化、民俗及上特产品等展室。该会馆现为丹凤县博物馆馆址。
龙驹寨船帮会馆,为国内所罕有,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全国名胜辞典》。
出处: 《丹凤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