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文史资料》
一、汉建元中始为郎官
陕西省城固县西南郊的白岩村,前临汉江,旁依小河,远山近水,一望无际。夏天长堤柳浪,方塘荷风,平畴绿野,乔木参差。这里就是西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凿空三十六国,造成中古时代各民族大团结;汉与异域文化、技术、物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声震中外,名垂千古的我国最早有名的外交家,博望侯张骞的故里。关于张骞的家庭和少年时代的情况,史无记述可考。仅知他在西汉武帝建元元至三年(公元前一四○年至一三八年)始任郎官(皇帝近旁侍从)。他刻苦攻读,博学多闻,胸怀大志。
二、以郎应募 出使西域
骞担任郎官的时候,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又一次侵袭大月氏,杀了大月氏王,并将 其头骨做饮器(或说作溲器)。迫使大月氏族西迁。大月氏族怀着深仇大恨,时刻想着报仇雪耻,但由于力量薄弱,“无人与共击之”,无 法打败匈奴,夺回他们的土地。汉武帝对这一情报十分重视,欲通使节,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为由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中原边寨常遭匈奴侵扰,杀掳吏民,掠夺畜产),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汉与大月氏中间相隔匈奴,越境通使随时都有被匈奴掳杀的危险,并且大月氏究竟西迁何地谁也不知道,出使者要在朔风冰雪,烈日黄沙,杳无人烟的广阔地区中去寻找大月氏族的下落。谁来挑起这个重担呢?汉武帝决定召募有才干者来担当。当时张骞便以郎官的身份挺身应募。武帝知他博学多闻,坚韧忠实,就诏见了他,并派他出使月氏。
三、出使月氏 甘父随行
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张骞奉诏出使月氏,率汉胡随从人员百余,由长安出发,取道陇西(就是今日的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向西域进发。由于他居长安时期,平日留心边廷大事,结交了不少胡人朋友,不但了解一些胡地情况还学会了胡语。降汉的匈奴族堂邑父(甘父)便是其中一个。这次张骞奉诏出使西域甘父也愿随同前往。一路上他们谈论胡地风土人情,温习胡语,颇不寂寞。甘父不仅充当了他的向导、顾问,而且在以后出使西域的过程中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不少的同僚、朋友,看着张骞率领的这一大簇人马,浩浩荡荡,离开长安,欣然登程的壮举,无不感到敬佩。
四、一出陇西为匈奴俘
张骞率使团,一出陇西,便进入匈奴防地。匈奴河西守军发现并包围了他们,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张骞一行都做了俘虏。守军知道汉使张骞来头不小,不敢擅自处理,便把他们押送到单于王庭。这时的匈奴单于叫军臣,军臣单于见了张骞,用威胁的手段,傲慢地说:“月氏在我们匈奴的北方,汉何以得住使?如果我们匈奴欲往使越国,经过汉地,汉肯听从我们吗?”不由分说,把张骞、堂邑父等百余人全部囚禁起来。
五、羁縻匈奴 持节不失
军臣单于见张骞为完成使命不畏险难、不屈威武,心里很器重他。同时想他不过是一个小使臣,杀了他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设法羁縻住他,使他慢慢忘掉祖国,归顺匈奴,这样而显示自己宽大。于是便挑选了一名胡女配给他为妻;暗中派人监视,防他逃走。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军臣单于满以为张骞已在匈奴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再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使命了。光阴荏苒,转眼十余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消逝,他们对张骞的监视也渐渐地松懈了起来。然而忠贞不屈,顽强刚毅的张骞,虽然身在北漠匈奴营,但时刻都在惦记着自己的使命。他和他的助手堂邑父及其幸存的随从人员,都不露声色地在等侯有利时机,逃出勾奴牢笼。
六、逃离匈奴 西走大宛
匈奴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没有一定的住所和城池。春夏住一个地方,当牲口吃完了水草,到秋冬又迁居到另一个地方。总之,遇有水草就停扎下来,搭起毡帐,几十几百人集聚一起自成一个社会。每至傍晚,他们把牲口安顿好了以后,人们就聚集起来,在月白风清的时候举行聚餐、歌舞,非到东方发白不肯罢休。张骞生活在他们之中,有时也随着胡笳、胡琴的鸣奏,唱一二首汉宫曲,隐叙自己的心事,变换大家口味;有时讲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博得群众欢笑。时间长了,群众不但不歧视他,反而觉得他和霭可亲。到了第十一个年头(公元前一二七年),他们游牧到匈奴的极西部,快到边界。张骞觉得这是一个逃离匈奴的大好时机。便设法买通了胡人七乡氏的关节,乘匈奴骑兵不备,与堂邑父带领随从人员,瞒着妻子,在七乡氏的伴随下,一同逃出了毡帐,匆匆向西前进。他们草行露宿,冒着飞砂烈日,躲着匈奴营哨,只拣荒野走去。每到傍晚,朔风一起,疑是匈奴追兵。往往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远听胡笳,更增征人悲感。这样不计里程地走了几十天,好不容易来到葱岭。葱岭气候严寒,砂砾飞滚,“其道艰阻”,“岭冬积雪,有恶龙吐雾,风雨砂砾,山路艰危……”。张骞率领同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攀登高峰,跨越葱岭。干粮吃完了,全靠善射的堂邑父,猎取飞鸟和野兽充饥。有时无鸟兽可射,无泉水可饮,他们只好忍受饥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进入了大宛国界。
七、宛王闻讯 迎见汉使
大宛是匈奴西部的一个商业国家,北连康居,南接大月氏,土地、风物、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大同小异,胡语随处通用。自大宛以西至安息语言虽异,然大部相同。大宛人皆深目多须,长于经营商业。家庭责任在于妇女。宛国有七十余城,善养马,当时大宛的汗血马是最著名的。盛产苜蓿、葡萄。富人以葡萄酿酒,藏至万余石,经数十年质味不变。张骞到了大宛,宛人知道汉地富饶,张骞又是汉至这里的第一个使者,必定是汉廷贵客,大家都很欢迎他。大宛国王毋寡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物产富 饶,国力很强的东方大国,很想建立经济文化联系。只是由于匈奴贵族集团阻挠,“欲通不得”。现在汉使张骞居然找上门来,他自然喜出望外,便立即会见了张骞。
八、利诱宛王 发驿送行
宛王与张骞寒喧之后,问张骞道:“你准备到那儿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朝命出使月氏,请大王派遣向导送我们前往。”宛王毋寡说:“听说汉朝地广物丰,你为汉使,何以这等狼狈?”张骞道:“我被匈奴拘禁十多年,至今始逃脱出来……”。说到这里张骞见毋寡默不作声,省出他是个势利之辈,必须以利诱之,于是便接着说:“汉朝确真广大富饶,外臣如得完成使命返国,我保证把你的德义面奏天子,天子一定会送无数的财物给你,来表示报达。”宛王知道了张骞的使命,而且得到张骞的保证条件,又才变沉默为热情,立刻传令派遣向导给张骞带路。
九、道抵康居 再转月氏
宛王派遣向导把张骞一行人送到康居,时通知康居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此时大月已经征服了大夏,定王廷于妫水北岸的篮氏(妫水即今中亚细亚的阿姆河)。张骞一行人在康居稍事逗留后,便随同国王派遣的导游康居折向西南,向大月氏行进。
十、面见女王 不得要领
张骞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含辛茹苦,终于来到了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大月氏国。他一望着一座座帐幕和往来的行人,暗想这真是个大国,是一支我们应联合的力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从匈奴老上单于杀了大月氏王以后,国人拥立国王的夫人为王。他们经过大宛,西击大夏,赶跑了大夏人,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人口,安居乐业了,国人对国王被匈奴残杀的仇恨已浙浙淡漠。张骞见了女王,提到联合击匈事,不管如何劝说,都被女王婉言谢绝。张骞不远万里,历尽艰险“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不能实现预定计划,只好另作别图。
十一、游说大夏 进行考察
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未能达到目的,便利用住大月氏国里的机会南行转往大夏游说。大夏即今阿富汗一带地方,是个农业国家。自大月氏臣服大夏以后,大夏无君长,当时分握政权的有五*(左合右羽)侯:一、休密*(左合右羽)侯,治和墨城;二、双靡*(左合右羽)侯,治双靡城; 三、贵霜*(左合右羽)侯,治护澡;四、*(左月右兮)顿顿侯,治薄茅城;五、都密*(左合右羽)侯,治高附城。张骞在大夏游说五*(左合右羽)侯,因五*(左合右羽)侯皆属大月氏臣下,不可能建立局部外交关系。他在大月氏居住一年左右时间,游说虽末获结果,但在这段时间里对大月氏及其周围各国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获得了许多有关西域的第一手材料。这些可靠的材料,对于汉王朝是极为宝贵的。
十二、绕道西羌 欲返祖国
张骞在大月氏经过年余的努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未遂;游说大夏无成,便带上实际考察的宝贵材料,准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祖国。庄返回的路线选择问题上,他吸取了来时被匈坟拘留的教训,不能再从北路而返。决定沿着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再向东行。从祁连山南,经羌族地区绕道,避免匈奴阻断归路。
十三、复陷匈奴 留居岁余
当张骞等沿着昆仑山、祁连山羌族地区行进时,还不知道这时匈奴势力已扩展到了羌族居住地区。他们刚刚到祁连山,便再次落入匈奴军队手中,被押送到单于王庭,那时单于仍是军臣。军臣没有杀害他们,只是派人看管,继续把他们羁縻在匈奴。
十四、匈奴内乱 偕妻亡归
张骞复陷匈奴,一年以后(公元前一二六年),在位三十四年的军臣单于去世了,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迅速激化,匈奴左谷蠡(音立)王率军打败了军臣太子,自立为单于。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使匈奴国内局势顿时大乱。张骞抓住这个难得的有利时机,带上他的胡妻和子,偕同堂邑父,乘乱逃出了匈奴王庭,日夜奔返朝夕思念的长安。回来时他还携带了许多内地不常见的奇花异草、瓜果、蔬菜、药材种子,如胡麻、胡豆、大蒜、苜蓿、胡瓜、胡萝葡、酒杯膝、安石榴、红兰花、葡萄、香荽等。后来他利用空闲时间,同园丁种植园中。每当花开果熟的时候,万紫千红,琳琅满目,轰动了长安,连武帝宫里上林苑中也移植不少花卉果木。同时还带回了西域的胡笳、琵琶等乐器和乐曲,大大丰富了汉族人民的音乐生活。
十五、持节远归 加封晋爵
张骞回到长安,已是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从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出使西域至今屈指计算,已过去了十三个年头。他们历尽艰险,现在回到久别的长安。见到长安依旧车水马龙,承平盛世,顿时感到意定神开,有说不尽的快慰和欣幸。张骞和堂邑父不顾征途劳顿,稍事休息,便整洁衣冠,朝见天子,奏明多年出使经过。武帝听取了他们的口头陈述,询问了他们的见闻,深感他们这次出使忠心耿耿,持节不失,辛苦备尝。虽然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但张骞在西域十余年的实际考察的收获是巨大的。而且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汉武帝大为惊奇和赞赏,在朝廷大臣中也引起极其热烈地反响。隔了不久,汉武帝为了表彰张骞等人的巨大功绩,又在未央宫召见了张骞和堂邑父,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十六、抚今追昔 念旧立新
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时,率随从百余人,被匈奴羁縻十数年之久。在西域奔波流离,沐风栉雨,受尽艰险。有的积劳成疾;有的不适水土, 因此逐渐零落。这次回到祖国,仅余存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并受到朝廷封偿。每当风晦雨凄,夜闲人静的时候,他们抚今追昔,总是怀念起那些患难与共,零落异域的同行人员和他们的劳绩,并为他们祈祷一番。他们在追忆的同时,也更加激励着自己继续报国的壮志。于是张骞决定把在西域十数年的考察记载和见闻,整理成详细报告,提出打通西域的新设想,再奏天子。
十七、西域所经 详奏天子
张骞在西域,除匈奴外还经过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对这些国家的地理形势、人情风俗、交通道路、人口兵力、气候物产等作过实地考察,搜集了不少有用资料。回长安后,他把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次详奏汉武帝。这个报告 后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
十八、蜀布竹杖 何至大夏
张骞忆起在大夏国见有中国蜀郡所产的土布和邛竹杖,问从何得此,大夏人说:“这是大夏商人从身毒国(即印度)贩来的!”他想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地广数千里,卑湿暑热,土著人民乘象作战,又临大水。他揣度大夏离汉西南一万二千里,身毒又距大夏东南数千里,能贩来我国蜀中产品,那么身毒应该离蜀郡不远。
十九、计划改道 径至西域
张骞根据在西域的亲身经历,探索得从长安通往西域有两条道路:一是出陇西,从鄯善旁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逾葱岭则可到大月氏、安息诸国;一是经车师前王廷随北波河西行,至疏勒过葱岭则可到大宛、康居等国。但这两条路都有经过匈奴防区的危险。自从得知大夏的蜀布、邛竹杖是从身毒贩来这一情况, 他设想了第三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即如果从四川开辟一条通往身毒的路线,再由身毒至大夏。不仅可以辟开匈奴的阻隔,而且还可以缩短西通路程。
二十、天子首旨 犍为坐镇
张骞把西域国家分为“土著”和“行国”两大类。土著是定居的以农业为主,产稻麦的国家,有大宛、安息、大夏和身毒等国。行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国家,有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等国。安息和大夏人都善于经商。政治上他把西域国家分为畏惧匈奴,被匈奴控制的有康居;敢于抵抗匈奴的有乌孙;对匈奴保持半独立地位的有大宛。大宛“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是西域一个大国。远离匈奴的有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技等国。安息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千里,最为大国”,是西域一个强盛的国家。军事方面:大宛,“其兵弓矛骑射”;乌孙,“控弦者十余万”;大夏,“兵弱,畏战”等等。他据以分析详奏,并提出了从四川经西南夷,通身毒达西域的新设想。他说:“西域诸国,国大兵弱,贵汉财物;月氏、康居、国贫兵强。如果多与财帛尝赐,不动兵革,都可以诏之来朝。那末汉廷自然会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大汉的声威岂不震动万里之外了。”武帝是个有雄才人略、好大喜功的皇帝,他认为张骞这个设想符合他“勤远略”的总方针,便欣然首肯。于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降旨张骞亲自主持打通这条通往西域的新道路。张骞带上皇帝命犍为(今四川宜宾)郡发使打通西南交通路线的诏书,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赶到犍为,坐镇指挥。从犍为发使五路:第一路出*(左马右龙)(音忙,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二路出徒(今四川天全);第三路出*(上艹下作)(音昨,今四川汉源);第四路出邛(音穷,今四川西昌);第五路出*(上棘下火)(音伯,今四川宜宾附近),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
二十一、不意遇阻 出使无成
张骞派出使者后,准备根据各路使者所了解的情况,再确定下一步活动。不久五路使者陆续返回。原来这些使者走出一、二千里后,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即在氐、*(上艹下作)、昆明等少数民族地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如昆明少数民族部落“无君长,善盗寇”。使节一进入境内,就有财物被抢,人被杀害的危险。到过昆明的使者还说,昆明再往西一千多里有一乘象国名滇越,西域的邛竹杖和蜀布可能是经滇越再转身毒运去的。但是要到滇国去确实走不通,到身毒就更无路了。张骞听了使者汇报,觉得打通从西南夷经身毒再到西域的路无望了,只好率领部下悻悻返回长安。
二十二、从征匈奴 立功封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前后,西汉抗击匈奴侵扰战争已进入新阶段。公元前一二七年西汉名将卫青率军出云中,打败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夺回牛羊一百多万头,收复河套 南北广大地区。匈奴不甘失败,掠夺骚扰更加猖狂。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骑兵先进入代郡,杀掠吏民千余人,后又进攻雁门,杀掠一千多人。公元前一二五年,侵入代郡、定襄、上肆骚扰,杀掠数千人。公元前一二四年,匈奴右贤王几次侵扰朔方。为了狠狠打击匈奴侵扰活动,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遣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组)及骑兵十余万,出定襄还击匈奴。张骞以随军校尉从卫青出征,参赞军机。因为张骞具有较多的沙漠行军经验和地理知识,掌握匈奴军队活动特点,汉军因他“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无后顾之忧,士气旺盛,长驱直下,歼敌万余,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即在这年(元朔六年)封张骞为博望侯。
二十三、贻误军机 赎为庶人
张骞通西南夷不果,从四川回长安被任卫尉(九卿之一,掌管官庭警卫)。次年骡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获得空前大胜。为了牵制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和飞将军李广同出右北平击匈奴,两路分进,张骞失期。李广率四千骑按预定计划挺进与匈奴右贤王所率四万骑遭遇。经过激战,李广被围。张骞率骑万名,迟到两天,虽然击退匈奴,但因张骞迟到,贻误战机,使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按军法,率军失期当处死,张骞输钱赎死,贬为庶人。
二十四、祁连大捷 匈奴降汉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商朝称獯粥,周代叫猃狁,秦汉时才称匈奴。在冒顿单于执政时,匈奴建立了较完整的奴隶制国家,军事力量迅速增长起来,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掠夺其他民族的战争。倚仗强大骑兵力量,除控制了西域诸国外,并控制了河套地区。南下长城,虎视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致使边寨狼烟滚滚。西汉建国八十年间,时而馈赠息祸,时而出兵抗击,终未能制止匈奴侵扰。
直到张骞向武帝奏明西域和匈奴的军事、地理情况后,政变了军事策略,才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特别是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卫青出击匈奴的大捷,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过焉支山,在皋兰山一战,大获全胜。匈奴浑邪王在汉军的沉重打击下杀休屠王率众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卫青、霍去病又率军分别出定襄、代郡,大败匈奴,歼敌十余万。流传匈奴的一首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令我六畜不蕃息。”描述了匈奴的惨败。从此河西走廊这块匈奴右地,一变而为大汉疆域,边塞始安,首都长安也解除外来威胁。
二十五、失侯家居 累召对策
张骞废为庶人,在家闲居,实则并不闲,除与同僚朋友往来应酬外,武帝经常召进宫询问大夏等西域国家情况。如公元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过焉支山,在皋南山大捷后,武帝问张骞道:“现在河西路已通,你从前常说的大宛、大夏等国,究竟如何招致?”张骞道:“河西大捷,匈奴固受重创,但实力仍在,附属它的小国,南有楼兰,稍北有姑师,都当孔道。以西还有许多小国,南北往来,途径不一。从前臣轻骑筒从,走了十多天才到大宛,至于大夏还在月氏西南。焉支祁连以西,还在匈奴手里,应乘胜解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地可先设郡,实行屯垦,修筑阳关、玉门,隔绝胡羌,巩固国防。” 武帝采纳,下诏实行。
公元前一一九年,卫青、霍去病又率军分别出定襄、代郡大败匈奴,迫使匈奴向西域转移 后,武帝知道匈奴必然要以西域为基地,伺机再发动进攻。要巩固胜利,“扬威德于四海”,必须打破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于是又召见张骞,骞说:“臣意大夏、大宛诸国,兵弱好利,无若先联络乌孙。臣居匈奴时,闻乌孙国王号昆莫,他的父亲难兜靡,夺了他的地方,人都逃向匈奴。这时昆莫刚出生,他被傅父(侍奉王子的男仆人)布就*(左合右羽)侯抱着出奔,放置草地,打算去找食物,回来见有狼给昆莫喂奶,鸟衔肉下翔其旁,不觉大为惊奇,抱着他也归附了匈奴。单于非常喜爱昆莫,后来昆莫长大,单于把逃到匈奴的乌孙人全部赐还他,并让他随从出战。昆莫英勇善战,屡次立功。昆莫既壮,便要求单于为父报仇,单于准许,他便率兵西击月氏,把月氏赶到了大夏地方,昆莫开始长大起来。这时老上单于死了,军臣单于即位,昆莫不肯朝事军臣,军臣派兵出击遭到失败。从此乌孙便成为一个可以抗衡的西域大国。现在匈奴新败于汉,乌孙原居地方无人居住,这些乌孙人留恋故地,又贪汉财物。如果在这时投其所好,厚赂乌孙,让他们东迁原地,再造一公主嫁给他,结为昆弟,那末就斩断了匈奴右臂。乌孙既与汉合,乌孙以西的大夏诸国,都可招致而来作陛下的外臣了。”
二十六、出使乌孙 再达西域
汉武帝入迷地听完了张骞所讲的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乌孙兴衰的故事和他再次通使西域的具体方案,深以为然。便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使命交给张骞,拜张骞为中郎将,让他二次出使西域。为了保证出使成功,武帝还派给了许多持节副使,拨给随从三百人,每人马二匹,“牛单以万数,赍金币帛值数千巨万”。张骞于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率领庞大使团,从长安出发了。这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大不相同,用不着担心被俘和发愁干粮断绝而去猎食鸟兽了。他们昂首阔步,一路畅行,不久就到了乌孙。稍事休息,他们浩浩荡荡穿过都城赤谷的街道,来到了王宫。乌孙国王昆莫,骄居自若,对汉廷使节责见如匈奴单于礼仪。张骞压住心头不满,手持汉节,庄严地对昆莫说;“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赐还”。迫使昆莫跪拜接受了汉礼。当晚设宴为汉使洗尘,张骞始以和缓的口气对昆莫说:“以大王的智勇双全,以大王的勇敢善战,怎么能常居此处呢?如果大王能东迁到匈奴浑邪王占据的肥沃的土地上,恢复故国,重振家业,那末汉朝就把自己的公主嫁给您,结为兄弟,共击匈奴,何愁匈奴不破?”昆莫听了张骞的话只是苦笑不语。原来张骞不了解这时的乌孙正处于“国众分为之”的状态。昆莫有十几个儿子,开始立长子为太子,但长子早死,死前请求昆莫以自己的儿子岑娶为太子,不要再立别人。昆莫答应了这个要求。但昆莫另一个儿子叫大禄,勇猛善战,势力很强,拥有骑兵万余,他对立岑娶为太子极为不满,便联合其他兄弟,欲攻昆莫和岑娶。从表面上看,乌孙是个统一的国家,实际是昆莫、岑娶、大禄三足鼎立。从心里讲,昆莫很想回到故乡,可是他又不能不考虑到乌孙现状。忧心忡忡的昆莫,对张骞的反复劝说,瞻前顾后,不能做出最后决断。他只好请张骞稍事等待,自己召大巨商议后,再决定是否东迁。
二十七、道遣副使 分赴各国
乌孙所有大臣,认为乌孙远汉又近匈奴,弄不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都坚决反对东迁。商议之后,昆莫再次会见张骞,婉言谢绝了张骞的建议。但是他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良好关系,并愿遣使者随张骞去长安,以便了解汉朝实际情况。张骞在赤谷城渐已明了乌孙情况,分析了昆莫的答复,知乌孙迁回故土无望,他把四位副使分别派遣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自己向乌孙国王辞行,准备先行返回长安。昆莫虽不了解汉庭情况,但他看见张骞所率使团气派宏大,礼物丰盛和张骞那种“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气度。他一面为张骞派出副使创造条件,一面又派出向导护送张骞回国。
二十八、乌孙献马 求亲归附
昆莫在护送张骞回国的同时,还挑选名马数十匹,派遣使者数十人随同张骞来长安答谢。昆莫的使者在长安受到热情接待,对强大的西汉王朝有所了解,他们回去汇报后,引起昆莫对汉的崇敬,愿意取销王号,归臣汉朝。从此,乌孙与汉往来不绝。后在元封六年(公元前一○五年),汉武帝还以江都王女细君公主出嫁给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胡人以右为上)。公主至乌孙,自营宫室,武帝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缎前往探望。这样与乌孙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盟,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得力助手。这虽为张骞身后事,但与他生前努力开拓的功绩分不开。“乌孙归去不称王”的诗句,就是赞颂张骞出使乌孙功绩的。
二十九、胜利还朝 官拜大行
张骞出使乌孙,胜利还朝,往返历时四年。武帝嘉奖他的功劳,封为大行令,专门负责少数民族以及各国的外交事宜,位列九卿。任大行令不久,武帝又命骞处理常山宪王刘 勃的犯法案子。刘勃依仗自己是武帝的侄子,为所欲为。“私奸、饮酒、博戏、击筑、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狱视囚。”张骞秉公执法,毫不以为他皇亲显位而宽容,决然逮捕刘勃及其同犯,严加审询。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刘勃被废除王号,徒往房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张骞为汉王朝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不久,即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张骞病卒,归葬于他的故乡——陕西省城固县饶家营(现属龙头区团结公社团一大队)。
三十、立功生前 建勋身后
张骞死后不久他派出的副使完成使命,领着所到各国的使者来汉观光。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国,皆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陇之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前汉书西域传》。这一片广大幅员地区,在张骞努力下终于被凿空了。各国使者窥汉广大,归言富饶,宣扬威德,都遣使策名马、贡方物来朝。长安道上,汉胡互通有无,市贩商贾,往来不绝。汉廷更用怀柔政策与匈奴和亲、与乌孙和亲、与鄯善和亲。或以公主遣嫁,或以翁主远适,或馆外宾于赐第,或治宫室于异域,各视其宜,缔结盟好。外为臣服,内实姻娅,故有称汉为丈人国或自称为汉外孙者。所以当时“明珠之甲通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稍龙文鱼目血汗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围;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而汉廷赂遗赠送,更万里相奉。这样加强了汉与西域各民族亲密团结,沟通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物资文化交流。在政治上汉武帝为了在西域地区行使中央政府权力,设立地方行政机构——使者校尉。两名使者校尉分别驻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和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西南),分片管理政治、军事和经济。使者校尉向各族地方行政权下达西汉中央政府政令,向汉廷提出任兔各王的建议;征收地方赋税,调动当地军队。在经济上实行移民和屯田。有组织地把内地农民迁徙到西北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建立屯田制度。汉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西域。到汉宣帝时(公元前二年)改为“西域都护府”,就是总管西域的机构。它标志着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统治机构的完善和系统化。(从张骞通西域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历时六十多年)遂形成在军事上,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军队第一次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中一部分称“属国骑”屯守西域;另一部分称“胡骑”驻守在内地。少数民族将领在抗击匈奴作战中立功的都授爵封偿。如属国骑大首渠渠复垒作战勇敢,被封为昆侯;属国骑驹几活捉了单于的哥哥,被封为骐侯;属国骑都尉任破胡因为出击匈奴,被封为梁期侯。这些都反映了汉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三十一、 天马西来 相望于道
乌孙使者随同二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带良马来长安答谢汉廷,汉武帝非常欣尝乌孙马,名之为“天马”。不久张骞派出的副使返回长安,大宛使者送来更优良的大宛汗血马。武帝把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把汗血马称为“天马”。天子爱人宛马,出使向大宛求马的人相望于道。每年去大宛人多则数百,少则百余。他们所带币帛,都仿效博望侯出使西域的规模。一岁之中汉使多至十余起,少则五六起;远则八九年,近则三五年才回来。马嗜苜蓿,故苜蓿、葡萄等也随之传入内地,西域良马的传入,既改良了内地马匹品种,更增强了骑兵威力。
三十二、物资文化 交流不绝
张骞卒后,西域诸国除以珍奇文物、名马求贡外,还以乌式大鸟卵(卵大如瓮)和犁靳眩人(即吞刀吐火,植树种瓜,屠人截马的杂技艺人)献给汉廷。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丰富了中国的杂技艺术,随之源源而来的还有西域商贾,如奄蔡及其东北邻近地区的貂皮,大月氏、身毒、安息、大秦精制的毛织品,在西汉大城市的商店中摆得琳琅满目。胡豆、胡桃等也相继输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也随之远销中亚、西亚诸国。开拓了“丝绸之路”。特别在张骞去世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中西人民友好往来络绎不绝,商业贸易更加发展。至今“丝绸之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人民友谊的象征。
三十三、宽大信人 声誉远播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一次出使西南夷,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匈奴拘禁了十几年中,一直坚贞不屈,不 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开拓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罗马,使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他打开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于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加强东西方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愧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伟大先驱者,世界交通史上的杰出的历史人物。近代西方学者誉他为东方的哥仑布。德国学者夏德说:“应当公认,最先介绍西方事物的英雄是张骞。”他生前“蛮夷爱之”,身后诸国使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当时外国君臣子民,都把他作为信义仁爱的代表,十分信赖他、敬重他、爱护他,是当时各国的贵宾。这都是他生前无从得知的硕果。不仅如此,他的为人也是值得崇拜的。他明知出使月氏危险,而不畏缩;被匈奴拘禁不失节,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本着初志,往求月氏。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可动摇的爱国主义观念是千古少有的。所以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于后辈。如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东汉民族英雄班超“投笔从戒”就是以张骞为榜样的。南末爱国诗人辛弃疾以“汉开边,功名万里”的磅礴词句抒发自己的豪情,激励自己保卫家园。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亦以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来鼓舞革命者的斗志。如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这样写着:“汉初患匈奴,逮乎孝武,以兵攘之。命张骞通西域、命唐蒙通西南夷。其卒、闽、粤、滨、黔皆化于我。” “前辈真可敬仰”。表达了对张骞等人的敬慕!就连现代日本学者桑原武夫也认为: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这个善于进取的民族,是以中国的“通西域”的张骞和“下西洋"的郑和为榜样的。可见张骞的精神、他的为人和他的功绩,其影响是多么的伟大和深远。
出处: 《城固县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