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城固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固墓


李固墓

《城固县志》


  《后汉书·李固传》载:“李固(公元94—147年),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李)郃之子也”。曾历仕东汉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三朝为太尉,因议立新君,被外戚权奸梁冀害死在河南洛阳(东汉首都),他的弟子董班护送其尸体,归还汉中南郑故里安葬。
  李固墓在城固县柳林公社小营大队李固庙村,这里就是李固的故里,该村因有李固的墓和庙而得名。墓在村北一个高坡沿上,南北向,头南脚北,墓基南北长四十二米,东西宽二十三米,虽长方形;冢堆高六米,南北长十四米,东西宽十米,呈椭圆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李固墓碑:墓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唐·韦皋撰”。
  这两通李固墓碑,现在都不存在了,而墓前现存有一通“神道”碑,高120厘米,宽六十四厘米,上刻隶书“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上款题:“乾道六年(1170年)闰月乙己”,实为南宋孝宗(赵眘)乾道六年闰五月二十六日;下款题:“邑令太原阎苍舒立,西周·王傑镌”。
  另有一通墓碑,高一八O匣米,宽八十厘米。上刻隶书:“汉太尉李公固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墓前还有汉代石刻“石狮”一尊(原系二尊,已佚其一),姿态雄壮而雕工粗犷。墓顶右后侧有大药树一株;墓周有柏树多株。
  墓前约三十米处,有李固庙一所,一院两进,原系祀奉李固的专祠,始建无考,惟其正殿中梁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培修”的墨书标记。据《南郑县志》载:“李固庙在县东四十里大营坝,每届清明,乡人必演剧,祝祀惟谨。墓亦在此”。此庙今为柳林公社敬老院住所。
  《后汉书》本传载李固是汉中南郑人,而现在他的故里、坟墓、祠庙都又怎么在汉中城固呢?原来李固的故里李固庙村,介于南郑与城固二县之间,地属何县,屡有变更。解放后,于一九五九年初,又由南郑划归城固。
  李固一生,辉煌后汉,当举士对策时,于张衡、马融中,李固为第一。共作荆州刺史时,善于安民,“盗”皆归农,杜乔奏其政为天下第一。当汉顺帝刘保死后,议立新君时,李固提议立年富力强的清河王刘蒜,但外戚权奸梁冀想立幼君,以便专政,不从固议,立了襁褓婴儿冲帝刘炳,一年夭殇。梁冀又立了年方八岁的质帝刘缵。但刘缵虽小,却很聪明,讨厌梁冀,不满一年,被梁冀暗用毒药鸩杀。又议立新君。李固鉴于两年内立了两个幼君,都不利于国家,又提出应立清河王刘蒜,因谓梁冀曰:“立帝应择年长而有 德,愿鉴周、霍之立文、宣,戒邓、阎之利幼弱”,揭露了梁冀的阴谋。梁冀大怒,竟然立了他十五岁的妹夫蠡吾侯刘志,是为桓帝。并挟帝收固,诬以他罪,杀死狱中。
  李固一生,曾有“北斗喉舌”之美誉;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同志也指出“李固是鲠直派的首领”。
  李固虽然出身宦门,是个公子,却不以富贵骄人,经常埋头勤学,不耻下问,穿的衣服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到太学读书和回府邸看望父母,都悄悄地从后门蹓进去,从来不在人前夸耀父亲的官位,生怕别人知道他是当朝司徒李郃的儿子。《幼学故事琼林》曾称赞他:“李固不夸父爵,可称子弟之良”。《后汉书》本传也说:“少学好,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他还教人要有自知之明,如他给处士黄琼的信中说:“尝闻语曰:‘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段名言,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出处: 《城固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