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麟游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九成宫遗址

《陕西名胜古迹》


  九成宫,“九成”者“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在麟游县城内。原是隋文帝时建,名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更名九成宫。唐高宗时一度改名万年宫,后又恢复原名。周垣1800步,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规模宏伟,景色壮丽,为隋唐离宫之冠。
  麟游县山环水绕,夏月清凉,是避署的好地方。正如唐魏征《九成宫醴泉铭》所说:“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圣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今县城的山脚下,杜水潺潺东流,被一由北向南伸入河内的小山嘴拦住,名石嘴湾。山背旧有凌虚阁,阁虽毁而基址依稀可辨。经东北沟、梳妆台、水漫岭、天台寺到西北沟,即九成宫的遗址。在东西两沟之间有山叫天台山。《麟游县新志草》载:“天台山在县西五里,为隋唐故宫旧墟。山阻崇崖崛起,石骨棱棱,其阴平衍皆土,崖悬古桕,萦以葛罗,白松亭亭,连云干霄。山中多古迹,题咏尤众,”正是指的这个地区。
  现在当地群众把天台山上面的主峰叫九龙殿,也叫水漫岭。据说因当年唐太宗居九成宫乐而忘返,群臣劝请无效,后来天降暴雨,水漫上来,李世民才回长安之事而名。岭上的九龙殿就是九成官的排云殿。周广平坦约九亩。在荆棘丛中,遗有柱础、石块、残砖、破瓦,两旁并有土阙遗址各一。正南面临悬崖,深约百丈。北面连接一条北来南去的山脊,更北端有圆丘陵式的山峰,当时高踞宫后,俯视宫中的碧城。
  九龙殿东西两面都是崖坡山地。西面较近,东面较远,西崖到东崖这一地带,当地群众叫“御沟里”。从崖壁上很明显地看出当日古建筑夯土层,并遗留有青石柱础等。 
  九龙殿下东面的平地上,遗有一个夯筑长宽18米的土台,当地群众叫梳妆台。西面是连续的土山,山头西南两面是峥嵘的石崖,上有唐代的福昌院,亦名天台寺。
  天台寺西北山坡上,有贞观六年立“九成宫醴泉铭”碑,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书法秀劲,圆润,一笔不苟,为欧书中的上品。现建碑亭,附唐高宗撰“万年宫铭并序”碑,供群众参观。
  从九成宫遗址正南跨过杜水,便是凤台,相传因隋文帝时落过凤凰,故名。凤台西南还有一处土台,传说是唐王点过兵将的点将台。再南到下栗川村,有冬日不结冰的“御泉”。“御泉”对面东南方有一所叫官坪的村庄,传说是唐宫百官府所在地。
  官坪以北,海西头以东,唐宫永光门以南,石嘴湾以西,这一广大范围,传为宫中汇水行舟的内海。在宫外围,还有马坊、南坊、西坊、北坊等,可能属于御林军宿营地和牧马的地方。
  1980年5月,在遗址内发现一座唐代石砌水井。井台呈方形,每边长6.52米,并台上部用边长0.52米方块素面石板和长方形石条砌成。井口为圆形,直径1.06米,周回雕有八瓣葵花形图案,井口外边有四个相距为3米的柱础石,直径为0.28米,中间有圆形小孔,孔直径为0.14米,孔深0.3米。井台上的砌石、柱础石和井口的图案都磨研、雕刻得异常精致,为研究隋唐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醴泉铭”描绘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阁。高阁建周,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外辶内苕)遰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耀云霞,蔽亏日月。”可见当年结构宏伟,气象豪华的情景。唐代画家李思训作《唐九成宫纨扇图》,更有直接的描绘。
  据史书记载,隋、唐营造此宫时,人民死伤很多。如《隋书·杨素传》:“寻令素监营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宫侧时闻鬼哭之声。”《麟游县新志草》:“时天暑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悉除之。”又《太平寰宇记》载:“后帝岁暮日晚,登仁寿殿,周望原*(左阝右显),见宫外烽火弥漫,又闻哭声,令左右观之,报曰:‘鬼哭。’上曰:‘此即役使之魂,岁暮思归耳,取酒奠之。’乃止。”
  仅从以上几节文字,可见当年劳动人民在宫城工地服役的悲惨情况。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