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麟游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麟游九成宫避署山庄(夏宫)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位于陕西麟游县杜水之阳。
  北依碧城山,南拱青蓬山,石臼东横,凤台西绕,是一处青山四绕,碧水中流,山泉密布,林木葱茏的避暑胜地。
  隋文帝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营建仁寿宫,命尚书仆射杨素负责监工,派“巧思过人”的宇文恺为将作大匠,于593年2月开工至595年3月竣工,历时2年建成。由于此处夏季凉爽,环境景观优美,加之离宫建筑艺术精湛,后人誉为避暑胜地和历代离宫之冠。
  隋文帝曾七次驾幸仁寿宫,并在此处置国家大事,仁寿四年(604年)死于此宫。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六年(632年)改仁寿宫为九成宫,并五次驾幸于此,继续作为避暑胜地加以利用。唐高宗李治与武后先后八次来此避暑。魏征所撰《九成宫醴泉铭》中对此离宫有如下描写:“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为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滞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对九成宫的环境建筑景观给以很高评价。
  唐名画家李思训所绘《九成宫纨扇图》,对九成宫的环境及离宫建筑群也作了详细的描绘,因山川而布局,建筑之精湛,称离宫之冠。从画中见到有山、湖、跌水,建筑中有桥、台、复道、亭、水榭、长廊、歇山重檐亭、卷棚歇山重檐阁、楼、殿、堂轩等,确是栋宇胶葛,参差错落。
  历代诗人也有描绘,如王维陪同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曾来此避暑,写有“仙家未必能胜此,何处吹箫向碧空。”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吴融中进士,此间曾路过九成宫并留诗:“凤辇东归二百年,九成宫殿半荒阡。魏公碑宇封苍藓,文帝泉声落野田。”根据县志记载,李治与武则天以后再无皇帝来此避暑,金碧辉煌的九成宫殿宇,多半倒塌。诗人吴融之诗,已说明九成宫在唐后期即毁,到北宋苏轼来此已只剩遗址。
  1954~1989年文物及考古工作者曾作了遗址挖掘勘测工作,部分建筑基础依然可见,地面以上遗迹及昔日湖面已荡然无存。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和勘测证实:九成宫周围有城墙“周垣千八百步”(2.5km有余),东西长为1010m,南北宽约300m,残存的城墙厚达9m。北城门为玄武门,在城西北角。南墙在杜水北岸,南城门为永光门,在城西南角。永光门外杜水南岸,即现存的点将台处,有一组供宴游观赏的建筑群遗址,有一座面宽5间,进深3间的高台楼阁,修筑长34m、宽20m,人工夯筑的高土台上,可能是唐太宗当时宴请群臣的丹霄楼遗址。高台北,在亭榭群中有一斜坡长廊道,直通杜水彼岸,架桥与宫城相通。《醴泉铭》中所写的“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即是指此。《九成宫纨扇图》所绘的场面,正是宫外一角,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花团锦族涉水而筑的水榭长廊,宛转曲折,正是九成宫的主体建筑群的场面。永光门北是依山傍水,延壁陡峭的土石山丘,即天台山。九成宫的主建筑群即建在此山上,山顶部是一座长24.9m,宽15.2m,宽5开间,进深3间的高大殿堂,是传说中的九龙殿,即天台上的主体建筑。与东西相对处有2座宫阙(分岩竦阙),殿前6m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曲廊,与杜水南岸的廊道通连。天台山松柏密布,上建高殿,气势雄伟,可俯视全部宫中建筑。据说李世民在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为李渊于长安都城建避暑宫殿大明宫含元殿时,曾仿照了九成宫九龙殿的形制。
  天台山东南角距正殿以东55m处,有一东西长25.5m,南北宽21.5m,南宽5间,进深4间的宫殿遗址,即《麟游县志》所记载的排云殿旧址。南侧的4个莲花柱础还纹丝未动。
  唐高宗李治在《万年宫铭》所写:“翦石裁宫,构飞檐于回汉,腾虚驾宇,耸紫殿于遥空,百仞朱楼,月盈亏于青琐,千寻翠阁,云舒展于丹墀。”这也是对宇文恺匠作的赞扬。
  天台山东150m处,有一高出地面7m,长69m,宽58m的夯土台基,人称梳妆台。据县志记载:“为妃嫔宫女之住所。”天台山的主殿与梳妆台上的寝殿,有架空的复道相连。空中走廊式的复道建筑是隋唐建筑的一个特点。
  天台山西南30余米处,有一座完整的殿址,东西长30m,南北宽20m,尚有青石复盆基础。 
  宇文恺建天台山时,就为“轮山下,激水上升,列水磨以给宫中”。从西海口提上的水从宫中东西横贯,宫中石渠,渠宽2m,深0.61m,两侧石壁厚0.3m,石渠采用打制光洁的石条、石版浆砌而成。根据考古专家考察部分遗址后所得结论,认为魏征在《九成宫醴泉铭》所写九成宫景象并非虚妄*(左讠右夸)饰。九成宫是隋唐时期结合自然风景设计的离宫代表作品。其建筑豪华壮丽,结构新颖,其布局之因藉自然和因地就势,勘称离宫之冠。隋唐以后的风景园林建筑布局,如清代颐和园等均受其影响。

出处: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