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敬
陇州(今陇县)城西南,有个关山沟。沟内,有一株空心古柳,柳树中间有一个大黑洞,象是被火饶过留下的痕迹。早年间,每年清明时节,这柳树上总要挂一张白纸条,上面写着四句诗。进山的人看见了,有的冷笑一声,有的朝柳树洞里吐几口唾沫,便各自走开。要说这空心柳和这纸上写的啥诗,这里边还有段故事呢。
清朝末年,蒲峪川有个大财主名叫张百万,此人心黑手辣,人称“三阎王”。他家有良田百亩,白银千两,骡马成群,猪羊满圈;但却贪心不足,拚命搜刮穷人的血汗,看见好地好物,非想法霸占来不可。每年腊月三十,他都要把欠租的欠钱的穷人叫来勒索逼债。
这一年,他把村里一个叫耕娃的穷小伙子叫来,恶狠狠地说:“耕娃,你老子在世时欠了我的钱,至今没还,算起来,零头我不要了,连本带利五十两银子,马上拿来!”
耕娃苦苦哀求:“待我日后慢慢还你就是了。”
“三阎王”那里肯依:“干脆这样吧,你还不起我的债,就把你下河滩那六亩地抵给我算了!”原来,这张百万早就打那六宙地的主意了。
耕娃大吃一惊说:“张三爷,那可万万使不得,那六亩地是我全家人的命根子,抵给你,我全家人可就没法活了!”
“三阎王”那能听进耕娃的话,恶狠狠地叫狗腿子把耕娃连踢带打,关进了冰冷的磨房。
晚上,耕娃冻得象筛糠一般,心想,这样下去,有十个我也冻死了。正在无法可想,突然有了一个主意。他上前去把一个小磨盘背在身上,在地上跑开了圈圈,就这样跑一阵,歇一阵,总算没有冻死。到了天明,竟跑得满头大汗。
大年初一清早,张百万酒足饭饱,来到磨房。心想:冻得你也差不多了,看你给地不?谁知开门一见耕娃,“三阎王”大为惊异:咦!这小子没有冻死,怪了,莫非他身上有什么宝?便追问起来。耕娃开始时气得啥也不说。慢慢地,他从“三阎王”拐弯摸角的话里,听出了意思。那耕娃一肚子气正没法出,便眼珠子转了几转,想了个法儿耍笑他。于是,耕娃装着支支吾吾地说:“唉,感谢三爷昨晚给我安置了个好地方,若是住到你的房子里,那就把我烧死了!”
“三阎王”惊讶地问:“唉,你身上有……”
话未落地,耕娃急忙接过话茬指着身上的一件破衫子说:“实不相瞒,我爷在世时,进山打柴,冷得没象了,碰见了一个白胡子神仙,给了他这件火龙宝衣,说是穿上它,越冷它火越大,天把砖冻破,人也不怕啥。我只当这是说着耍呢,谁知,昨天来时穿上它,倒真个是这样的。”
“三阎王”不信。耕娃说:“不信!你看我头上的汗!”“三阎王”用手摸了摸,果然湿湿的。这贪心不足的“三阎王”,顿时见财起意,心中打起小算盘。便马上喜皮笑脸地说:“嘿嘿,三爷早就知道我娃是有福气的人。这样吧,那债我不要了,再送你些过年的钱,你就把这火龙宝衣给我算了。”
耕娃开始假装不允,直等到“三阎王”爬到地下叩头如捣蒜,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正月初六,是“三阎王”岳父七十大寿。他想着,我穿上这件宝衣给岳父拜寿,亲朋面前,好好摆摆我的阔气。到了那天,他老早就叫长工备好马,穿上宝衣,脱掉皮袄,上路去了。
“三阎王”的岳父,住在二十里开外的一个山庄里,路上得好半天走。起初,“三阎王”心里高兴,还觉着没有什么,走着走着,觉得冷了。他想回到家拿件衣服,可又想到,这宝衣是天越冷才越有火,大概现在还不算冷吧。回家穿了衣服,拿哈摆阔气哩。便硬着头皮往前走。谁知,大清早,天好好的,这阵一阵风吹来,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冻得上牙把下牙都快碰掉了。想回去吧,路远了。这阵他也顾不得想啥宝不宝,阔不阔了,只想着赶紧找个地方避避风雪。猛地一抬头,看见不远处有株被火烧了个大洞的柳树,便不顾三七二十一,一头钻了进去。刚钻进去,便冻得昏了过去。
三天后,家里人不见他回来,老婆就派长子福蛋去寻找他。这才发现他冻得硬硬的死在树洞里。福蛋糊涂了,心想:“这就怪了,爹穿着火龙宝衣还能冻死?!”再一看柳树,他明白了。原来这福蛋也跟他爹是一路货色,这阵还信“宝衣”呢。他叹了口气后说:“老糊涂的爹呀,宝衣火气这么大,你咋不往水里跳呢,你看把树都烧成这样子了!”
后来,有人编了四句诗,贴在这柳树上。以后人们为了惊记这件事,便年年这样做。四句诗是:
柳树洞里臭名扬,
贪心不足黑心肠。
无义之财不可取,
到时狗命见阎王。
出处: 《宝鸡民间风物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