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扶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原遗址

《陕西名胜古迹》


  周原,位于关中西部,距西安市约100公里。北倚岐山,南临渭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古以来是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周原的范围,从广义上说,应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但此处介绍的周原,是指周人由豳迁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即今岐山县东北的京当乡扶风县北的法门乡和黄堆乡交界处,即史书上所记载的岐邑、岐周所在地。
  周原一直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地下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周代文物,是重要的周文化宝库。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啼统治,周原出土的大批青铜器,有的被劫走,有的流散国外,当时的青化镇,竟成了古董商猖狂活动的铜器盗卖市场。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现已初步查明,今岐山县京当乡的贺家村、礼村是密集的西周墓葬区,凤邻村周围是西周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区,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南是西周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东是西周平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遗址,在齐镇东有西周制铜作坊遗址,在任家和召李也有西周制陶作坊遗址,召陈村北直至下樊村有大型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和西边的凤雏村建筑遗址相呼应。 
  文物遗存的分布,给我们大体勾画出了当时岐邑的范围及其平面布局。即在邑城西南是墓地,东南是各种作坊和平民住宅区,城中偏北则是王宫和宗庙所在地。全部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西周早期甲组宗庙(宫殿扩建筑基址,南北长约46米,东西宽32.6米,占地约15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其平面布局完整,壮观,结构谨严。以影壁、门道、中院、大厅、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有南北排列的东、西厢房和东西房,其间均有回廊,并有台阶通向院子,檐柱、廊柱和屋柱等排列井然有序。有阴沟排水管道或暗糟,排水设施十分合理。象这样的建筑,不仅为我国商周考古史上所仅见,而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展现出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建筑水平以及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此外,在屋脊和天沟处使用瓦,也当是我国迄今民现较早的瓦。并发现有草拌泥和纯黄土夯打的土坯,这当是砖的前身无疑。墙面和屋内地面皆用黄土、砂子、石灰搅拌的三合土涂抹,十分坚硬,光滑。
  同时,在该基址,出土周代甲骨文、金箔、瓮器等重要文物达10000余件之多。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更是研究西周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扶风县黄堆乡齐家村西周平民住宅遗址,房子狭小,都是单个建筑,这与凤雏、召陈的宗殿(宫殿)建筑,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至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其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从汉以来,屡有重大发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扶风任家出土一窖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1975年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一窖青铜器共37件,其中卫鼎、卫盉、*(左亻右联)匜等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事,说明了当时西周社会内部已有了建设制度的萌芽。1974年冬,扶风庄白村南出土的窖藏铜器共103件,为我国解放后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窖藏铜器。其中铸铭文的有74件,少者一字,多者达284字,是研究商代微国历史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周原是一座地下文物宝库。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必将有更为重大的发现。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