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军
宝鸡县香泉乡牛头山的西北角,有一条“夹门沟”。夹门沟口有一块大石,长约两丈,宽约丈五,高有六尺。远看,好象石下爬着一个人,伸着短短的脖项,背着一块厚厚的磨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鳖儿石。
传说;以前有位姓袁的木匠,手艺很高明。他做的木活美观大方,结实耐用。雕刻的飞禽走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袁木匠为人耿直,心地善良。
有一年,这里修一座“清龙寺”,寺里主持请来了很多木匠、石匠、画匠、刻匠。袁木匠来迟了、,没能入选,他就沿着工地,在各种匠人工场转了一圈,然后抡起斧头做了房梁上打的两个木楔,用绳一捆扔在工地旁的一个水池里离去。
过了七天,主持察看工程进度的人,路过水池时,见袁木匠做的那两个掌楔还泡在水里。便觉得好笑。继续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心里一动,折回池边,将掌楔捞出来解开绳子一看,整个掌楔泡得发胀,可两楔中间合在一起的缝面上,干干净净滴水没沾。道人急忙派人到处寻找,请来了袁木匠,并让他当了工程总领。
冬天到了,整个工程停下来,袁工匠准备回家看望母亲,临走这天,西北风一阵一阵地刮着,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他顶着风雪上了路,走过一片山林小道口,突然见雪地上躺着一个,快要被雪埋没了。袁木匠走上前去,伸手一捂雪中人的嘴,又伸手摸摸那人的胸口,知道有救,就将那人抱到一个避风处用雪水喂他。等了半响,那人才动动嘴唇,说:“饿,我饿。”袁木匠从干粮袋里取出随身带的馍,给那人吃了一块,那人才慢慢地醒了过来。
那人醒后,跪在雪地上说:“感谢老伯救命!”“起来,起来。”袁木匠边扶边说:“家住哪达,为何昏倒这达?” “唉!”那人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家住开封,自幼丧父亡母,流落在外讨饭过活。准备回家过冬,清早上路走着走着只觉心慌眼花,就不知道了。”“天快黑了,咱边走边谈。”叙话中,袁木匠知道了小伙子名叫鳖儿。“老伯,一看这工具,肯定是个木匠吧?“你喜欢木匠活吗?”“喜欢,如果老伯不嫌弃我,就收我……!“我家很穷,只要你能吃苦不怕累,我老汉就收你做徒弟吧!也好使你以有个着落。
从此,鳖儿就跟师傅学木匠。鳖儿干活不怕苦又专心,师傅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不久,他就成了一位好木匠。
三年过去了,青龙寺建起了。袁木匠准备回家。临行前,他把鳖儿喊了过来,从一个精巧的木匣里取出了他家祖传的刨子。这刨子刨身明光透亮,刨刃清光闪闪。就是旧了点。袁木匠随手从地上拣起一块木头,放在刨登上,“嗞嗞儿,嗞嗞儿”推了两下,木料立即变得光滑细腻,然后就把刨子交给他,鳖儿接了过来,皱了皱眉头,似很不乐。袁木匠说:“以后你可以独立做活了。再给你点钱,作为盘缠。又从怀里掏了一把银钱给鳖儿:“你走吧。”鳖儿的双眼刷地亮了,就在师傅取钱时当儿他看见师傅锁得很严实的鱼篓里尽是白花花的银钱,不知有几百两。他的心动了 一下,悄悄把刨子扔到闲角落里。
到了晚上,师傅有事出去了,鳖儿急忙背上篓子出门跑了。
这天夜里,天黑沉沉的,紧接着又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鳖儿背着篓子,磕磕绊绊地跑。天黑路滑,一股狂风吹来,鳖儿摔倒在路旁的水池里。
半夜里,师傅才回来了。找出找进不见鳖儿。后来走到水池边,才见把鳖儿淹死了,背上还压着那只沉重的钱篓子。
后来,这个小水池变成了一面湖水,在湖水的中央出现一尊黑嵬嵬的大石。石头的样子就象一只鳖爬在那里。人们说,鳖儿作了亏心事,让他年年月月在这儿背着钱篓子受罪吧!
讲 述 者:宁全 男 50岁 文盲 汉族 香泉乡孙家村
搜集整理者:宋 军
流 传 地区:香泉乡
搜 集 时间:1966年5月5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