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科
在宝鸡县坪头镇码头村,有一座象牛一样的山,名叫卧牛山。据说,卧牛山是一个神牛变的。相传,过去,渭河是一条很大的灾河。每年泛滥时,下游田地被淹,房屋冲倒,人和牧畜死伤不计其数,地方神就上奏给玉皇大帝,玉帝派了杨大人下凡治理渭河。杨大人领旨出了南天门,他套上两只神牛,决定把西秦岭最高的山峰庙主山,拉来堵上渭河,让河水顺北而去。这时,有一个叫乌拉婆的女神说:“杨大人,你这种作法,只顾了一方百姓。渭河北上,北面的老百姓又要受灾了。”杨大人说:“这是玉帝的旨意,拉秦岭阻渭北上,让河水沿人烟稀少的地方流去。大多数人民得到好处,两岸人民自由来往,这是千年大计啊。”乌拉婆一阵哈哈大笑,说:“如果在渭河上架一座桥,那不是两全其美吗?”两人互相争持不下,最后他们决定杨大人拉秦岭,乌拉婆架石桥,以一夜为限,淮先完成就按谁的办。两人分手后各做准备。杨大人套上两只神牛,乌拉婆选了一个地方架桥。时间一到,两人同时动工。乌拉婆看到杨大人神牛拉着秦岭离渭河只有三十里了,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桥还差的很远。她知道自己要失败了,但马上心生一计:“我造不起桥,叫你也拉不来山。”她抓起簸箕用劲拍了几下,学了几声鸡叫。杨大人听到鸡拍翅膀,狠劲的抽了几鞭子神牛。大牛拼命使劲往前跑,把绳挣断了,跑到渭河边卧下不动了;小牛跌到挣死在安坪,让人们埋在那里。跑到渭河边的大牛不愿离去,让乌拉婆用靴里土埋在码头。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听到“哞哞”的牛叫声。乌拉婆的桥也没有架起,如今只留下两座石山,搭在渭河两岸好象两只桥墩。人们给它起名叫石门,也就是今天的颜家河乡南山村的石门村。
讲 述 者:王老四 男 78岁 初小 汉族 坪头区码头村
搜集整理者:刘宗科
流 传 地区:坪头区
搜 集 时间:1986年12月4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