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苍勤
宝鸡东九十里,有一个两千多口人的大村子,名叫第六寨。传为三国时诸葛亮屯兵的第六营寨。
这个村子自古以来,就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说起这些,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
迟一天祭灶
第六寨人,全都姓杨。可他们祭灶的日子却不在同一天:一半人家是腊月二十三,一半人家是腊月二个四。为什么一半人家要迟一天祭灶呢?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善良的女人,中年丧夫,却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憨厚老实,娶妻钱氏,钱氏为人刻薄;二儿子能说会道,机灵活泛;三儿子贪财如命,唯有四儿子,是聪明灵秀之人,只是年纪尚轻。这四个儿子,精明强悍,但日子过的一直不景气。那钱氏是个不知好歹的东西,今日摔碟打碗,明日又指桑骂槐,千方百计总想挑起事端,借机分家独居。三个小兄弟看在兄长的面子上,也怕惹娘生气,只得忍气吞声。老娘也是一肚子泪水无处流,只恨自个命苦。一天,她把四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儿啊,你们看,咱们一家老小,厮守一起,也是坐吃山空,终非长久之计。常言说:树挪一步死,人走一步活。老二,老三已经二十出头,你们可以出外走一走,或许能闯出点名堂来。”
大哥忙说:“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弟兄们在一起,虽说清贫,也好有个照应。出门在外,吉凶难测。若是那位兄弟有个一差二错,我怎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老父。”说着泪流满面。
老二,老三齐声说道:“母亲既有此言,正合我俩之意。只是请求大哥在我们离家之后,好好待奉老母,照顾好小弟,我们也就放心了。”
四弟也开了腔:“三哥放心,只求二位兄长离乡后多来书信。倘若发了,也该让娘享几天清福,也不枉老母受苦一场。”
一家人挥泪而别。光阴荏苒,眨眼就是十年。又是秋去冬来,大雪纷纷。眼看到了腊月,母亲惦念着两个外出的儿子,日夜想念,一头黑发变得雪白。一天,她对四儿子说道:“儿啊,你那两个哥哥外出整整十年,音讯全无。我如今已是风烛残年,说不定那天会油尽灯灭。我想你还是出家找寻一趟,就是带回个口信,那怕能见一面,我也就瞑目了。”
四儿说道:“母亲放心。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二位兄长。”
母亲点头称是,又叮咛了路上小心诸事,备了干粮,送四儿上了路。
老大去汉中背粮回来,知道了此事,连连跺脚,抱怨母亲说;“二弟同三弟,离乡十年,尚无下落。如今你又打发四弟去找,若有什么不测,如何是好。要去,理应是我这个老大去才合适。”
母亲阻拦道:“难得儿的一片孝心,只是你家有妻室,况且长子不离位,怎能让你外出。眼看年关已到,你还是早做准备吧。等你兄弟团圆,我们全家一切都会好的。”
说老四离家之后,便上了渭北高原,逐村访问兄长的下落。不凡日,他来到陈仓西北方的陵原,这时他疲困饥渴,正要敲门,一只肥壮的大黄狗吠叫着向他扑来。他左躲右闪,倒退不及。恰好一位老人过来赶走了黄狗,说道:“小伙子,想讨吃渴还是另找门路吧。这家掌柜是从来不施舍的。”他连忙施礼答道:“多谢老伯指点。”并讲了自己的来意。老人听后,瞪大了双眼,半晌才开口答话:“十年前从东边来了个讨饭的小伙子,被老东家收为义子。后来东家去世,义子掌管了家业。他为人刻薄,六亲不认,是个贪财的好利之徒。莫非他是你的亲哥?”
弟一听,心中疑惑,便暗暗拿定主意,要见主人一面。于是,便又施礼说:“老伯必是大善人,请你成全于我。我想见他一面。只要他是我的哥哥,纵然将我赶走,小生也是心甘情愿。”
老人想了想说:“正好,我有事要见东家,你就随着我来。”
四儿跟着老人进了门,七拐八弯,最后来到雕梁画栋的上房。丫环传话进去,不久出来说:“请进。”
两人来到屋内,但见摆设阔气,花团似锦。二人坐在一旁小*(左木右匹)子上,静待了片刻,才见从屋内走出一个狐袍貂帽的阔财东,双手握着黄铜灿亮的水烟锅。就端坐在上首吧咂地烟,眯着眼,头也不抬。老四一眼认出了他,心中一急,扑上前去,抓住那人叫道:“哥,你让我找得好苦!”那人一惊,睁眼打量了下面的破衣烂衫之人,惊讶地问道:“你是……四弟?;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四弟便把母亲思念,让他外出寻访的事说了一遍。
老二听于掉下眼泪,很难为情的说:“二哥我离家十年,无一日不念老母和兄弟,但我是身不由己啊!”说着他顺手给弟弟手里塞了四、五十两银子,低声说道:“这算是我对咱娘的一点心意吧!你赶快回家替我孝敬老母。”
老四知道二哥的难处。他继承人家家业,必然要受人家的约束。虽然有点绝情少义,但算有了音讯,便也心满意足了。
他怀里揣上银子,离了陵原,继续向西行走,又在打听三哥下落。到了大散关,又由渭河南岸绕回东方。忽一日在秦岭北边的小南原边,遇到一个打柴的少年,施礼问道:“请问这一哥哥!十年前有一位姓杨的人可曾到此?”打柴的后生放下柴担,问道:“你是何人,找这姓杨的人作甚。”
老四如实说了。那少年听了,就哇地一声哭道:“原来是四叔父到了。这里受侄儿一礼!”老四赶忙扶起,问其究竟。那位后生才说道:“十年前来的那人就是我父。那时他来此地谋生,被我祖父收养,后来落户于此地。全靠打柴为生。原想积攒些银子,回家同亲人团聚。不料,八年前寒冬进山打柴时,没落深沟,撇下我们娘儿俩就走了。”
四弟当即嚎啕大哭,说道:“好命苦的三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天而拜。侄儿扶起叔父,领到家中,拜见了母亲,又是一场痛苦悲伤。之后,四儿取出二十两银子,交给了那位善良温顺的老嫂。拿了三哥的一件旧衣上了路,匆忙往家中赶去。谁知,来到渭河岸边,才要过河,迎面来了一位瘦弱老人,肩背褡裢,拦住他说:“小伙子,莫非你是回家的吗?”:老四“嗯”了一声。老人又问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老四摇了摇头。那老人很不高兴地说:“肯定你是出门在外,竟把昨天也忘了!”
四儿心中纳闷,不解其意。
老头又说:“昨天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祭灶,要送灶君回天宫去背粮。你连灶都没祭,明年喝西北风不成!”
老四打量了一下老人,便说:“祭灶,祭灶!穷人越祭越倒糟!灶君也是个势利眼。就拿我家来说,我家兄弟四人,两个哥哥远离他乡,一个死了,一个富了;死了的可怜,可富了的却变心了。穷人想祭灶没钱,或是为过年到处奔走。富人记住了祭灶,却忘记了老娘,你说这合适吗?说心里话,我也想好好在家祭祭灶神,求得来年吉利呢!”
老人苦有所思,说:“小伙子说的有理。待我奏明玉帝,免你无罪,并保天下穷人都过上好日子。”说完就一晃不见了。老四抬头,便见一片祥云,驮着那位老人走上天去。
老四这才知道,今天碰见了灶君,赶忙跪地叩头。头一低,在刚才灶君站过的地方,丢下两块金元宝,才要致谢那灶君,他竟无影无踪了。
老四回到家里,见了老母,说了寻找二位兄长的经过,谈及灶君赐银之事。老母当即跪在院中,向天叩叩头。说道:“望灶君上天多言好事,来年下凡更降吉祥。”然后吩咐四儿说:“四儿,你大哥昨天巳将灶君祭毕。你未能赶上,今天晚上,你就收拾供品补祭一下吧!”
晚上,老四听了母亲的吩咐,备了供品,恭恭敬敬祭了神。
第二年,他使用灶君赐给的两块元宝,广置田地,扩展家业。兄弟二人辛勤耕作,日子就一天天好了。后来他们分了家,祭灶也就各行其事,一个二十三,一个二十四。这兄弟二人的后代在第六寨繁衍,至今祭灶的习俗没有改变。
脊兽大张口
在我国古代建筑物上,都要镶嵌陶制的龙虎飞鸟之物。民间称做脊兽。这些背兽,在关中西部,几乎全是闭口的。但在宝鸡县东部的第六寨村的宗祠上,脊兽全都张着口,面朝天。像嘹叫,似撕咬。要说这原因呢?还有一段故事呢!
说的是很早以前,第六寨村出过一位宰相,此人为官清正,敢于惩强除暴,人称“杨青天”。当他晚年离职后,皇上念他德高望重,赐银万两。回到家乡后,杨青天拿出部分银钱,帮助本地发展农桑,又拿出 些钱来,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宗祠。屋脊上镶嵌了许多脊兽,甚是威严。
这件事很快在这一带哄动了。宗祠竣工那天,前来祝贺看热闹的人,不计其数。忽然有个公子模样的人说道:“哼!杨老儿也甭太神气!我迟早……”话没说完,就有随从捂住了他的嘴,拉拉扯扯簇拥着他走了。
此人姓成名精,是当地有名的呆霸王,家住在第六寨西边的平阳镇上。呆霸王的父亲,原先也是山西一位州官,因横征暴敛,坑害百姓,被同僚告到朝延,杨宰相亲自审理,将其父革职为民,贬回乡里,呆霸王对此早就怀恨在心。一次,呆霸王拦路调戏民女,正撞上杨宰相外出闲游,被斥责过,灭了他的威风。他恨得咬牙切齿,发誓非要报仇不可。今日看杨家把祠堂修得十分雄伟,他的心中便不受用,口一张就说出了那些话,随从把他拉走了,他还叫着说:“平阳,平阳,誓要平杨!”停飞停又高吼:“不平杨家,枉称霸王!”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杨宰相的耳朵里。家人们十分不安。杨宰相却说:“小小一个呆霸王,何足畏哉!”
再说那位呆霸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带领几个随从,悄悄从后墙上翻进杨府,乘着天黑,摸到前院的祠堂跟前。那呆霸王率先爬上了屋顶,想把这屋脊上最为神奇的龙凤脊兽拿下来,以灭杨家的威风。谁知他才上了房顶,摸到了脊兽跟前,那天上的乌云就象幕布一样拉开了,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刷的照亮了半边天,眼前明如白昼。他才要动手,双口阔如盆,就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那条龙张牙舞爪,那只虎眼一睁,象似要扑过来的样子。吓得他惊叫一声,便从高高的房顶翻滚一来,一命呜呼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原来杨宰相自从知道呆霸王寻衅之事后,就安排管家,请来手艺高超的匠工,专门制作了一批张口脊兽,悄悄嵌在屋脊之上。那呆霸王虽说是呆,可也知道当地有脊兽张口,谁见了就会大难临头。加上那晚,老天相助,他就一轱滚到阎王爷那里去了。
从那之后,第六寨祠堂的脊兽,永远张着口,仰面朝 天。平阳后来也就改成了阳平,意即杨宰相平了邪恶。
碾子的故事
在关中一带,每个乡村,都有一两个碾米用的碾子。说起它的由来,在宝鸡县阳平乡的第六寨村,还有一个动人 的故事。
古时候,关中地区气候温和,盛产稻谷。人们吃的白米全靠石臼来舂。当地人把臼叫蒜窝子。蒜窝子使用起来,笨重不说,还把米砸烂了。
有一年,第六寨村出了个大官,在杭州做知府。他看到当地使用碾米用的碾子,就想带回一盘给家乡人们使用。
十年之后,杨知府回家省亲,他和家人乘着一只船,从江游而来。几天之后,来到了石头城。杨知府吩咐船只靠岸休息。刚到码头,船未停稳,只见一伙官兵簇拥着一位朝廷官员走近船来。说是要搜船。因为有人密告他借省亲之机,偷运金银无数。这船吃水太深,就是明证。杨知府冷笑了一声,说道: “请吧!”
前来搜船的名叫徐仕桂。这人最善拍马迎奉,贪财好利,是杭州一带的恶霸。杨知府任职期间,曾将他为非作歹、强奸民女的徐公子绳之以法。徐仕桂就对他怀恨在心。没想到他竟然追到这里捉杨知府的把柄来了。杨知府稳坐钓鱼船,看他怎么蹦哒。
那徐仕桂领着官兵,从前船搜到后船,最后来到一处覆盖物跟前,一把揭掉上面的苫(Shan草帘子、草垫子)席睁眼一看,不禁瞠目结舌,呆若木鸡。原来那席苫下面的东西,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一个碾子。羞得徐仕桂两耳发赤,灰溜溜地走了。
杨知府把碾子运回家乡,又在自家门前修建了一个碾房,让乡亲们碾米。这碾子碾米又快又净,百姓们非常感激杨知府。
后来,周围的老百姓们,使用大块石头打了好多碾子,使用起来。于是,关中一带的碾子就慢慢多起来了。
讲 述 者:杨管良 男 55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阳平镇笫六寨村
搜集整理者:杨苍勤
流 传 地区:阳平镇
搜 集 时间:1987年3月17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