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宝鸡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巧遇凉粉王

李 淳


  清朝康熙年间,宝鸡东关外的店子街后头,住着个卖凉粉的王老汉。王老汉做的凉粉,又光又细,捞到碗里象朵雪菊,加上调料好,方园百里很有名气。可惜他六十开外了还没个儿女,老伴哩,又是个瞎子。
  那时节,城里人刁钻,生意不好做。王老汉就把凉粉挑到乡下去卖。这天他上了店子街后头的蟠龙塬,刚在一个叫蟠龙山的村子歇下担子,就见拐街走来个老头,王老汉忙捞了一碗,双手递过去,老头接住,搅匀调料,尝了一口,不觉停下筷子。主老汉忙问:“啥甜?”
  老头摇摇头,不回答。王老汉以为调料加多了,又捏起几根凉粉往碗里放,老头连忙推开,说:“这凉粉不能吃!”
  王老汉不觉一楞。他卖了几十年凉粉,还没见过谁弹嫌过他的吃食。就忙问:“为啥来?”
  王老汉笑了笑说:“一吃就上瘾!”
  王老汉悬起的心这才放下了。他接上说:“只要老哥不嫌,小弟天天给你送。”
  从此以后,他果然每天一趟,从不落空。老头也真的吃上瘾,一回不误。只是吃完后嘴一抹就走。王老汉卖凉粉,常遇到那些吃上十天半月,一次算总帐的。可是,这老头吃了一月半,甭说开钱,连句道谢的话也没说过。老汉不觉心里犯了唧咕:小生意气命短,这么让他吃个没完没了,不是连本都赔光了?这天,他想出个主意:“碗里不放盐,给他个难看。”
  不料,老头老远叫了一声:“贤弟!”
  他的心里一热呼,手当下软了不但放了盐,还额外多浇了一勺蒜水。不过,王老汉今天把老头细细打量了一番,见他七十开外年纪,头发胡子花白,脸上红汤瓜水,两只眼还亮得透光哩。虽说穿着绸裤褂,脸色却很慈祥。他抬手、说话都有些气派,看去不象个吝啬财东。端详半天,王老汉忽然一惊:“是党阁老吧?”又一想:“人家在朝当宰相,整天连山珍海味都吃不完,还能稀罕咱乡下的粗食?就是想吃,有的是仆人代买,何必天天跑来蹲摊子?看他这把年纪,或许儿子、媳妇不孝敬,想吃个鲜,一时手头不便。我正好没有兄弟姐妹,只当他是我亲哥,就让他吃这一辈子吧。”
  王老汉拿个捧槌认了针(真),姓名也不打听。从此以后,一进村,就提前捞好一碗,还多捏几根,单等老头来吃。这样又过了一月半。一天,老头吃完后,坐着不走,好象等王老汉说啥哩。王老汉以为他还想吃,又捞一碗。老头接过来望了望,放回盘里,突然问他:“我共吃了多少碗?”
  这一问,倒把老汉考住丁。自从默认了这个“兄长”,他就没记过碗数。就忙说:“只要老哥不嫌,尽管吃,问*(左口右外)干啥?”
  老头说:“小本经营,白吃可不行。”
  老汉觉得这话也在理,心里大概一合计:“不多不少,—百碗。”看来他是等凑个整数,才开帐哩。谁知老头话说得好听,还和往常一样,嘴一抹,转身走了。王老汉也不介意,挑起担子,又高高兴兴地到别处叫卖去了。
  第二天,日头刚当顶,王老汉就挑着空担回到家里。按理说,发利市应该高兴,他却躺在炕上蹙眉叹息。原来那个老头第一次失了约,没来吃凉粉。王老汉想:“老哥这把年纪,就象风前的蜡烛,说灭就灭。或许,他已经走了。可惜,少吃了一碗凉粉”。
  王老汉正在念念叨叨,忽听院中人声嘈杂,急忙跑出去一看,见一伙人抬着一幅画得光灿灿的大寿材,停在门口。他不由得吃了一惊,忙问:“找谁哩?”
  内中一个年长的,打拱说:“就找你!”
  王老汉眨巴了几下眼睛,又问:“找我啥事?”
  那人答说:“我家老爷叫小人来开凉粉账。”
  王老汉说:“你家老爷是谁?”
  那人不觉一愣,说:“辞朝回来的党阁老呀,他不是每天吃你的凉粉?”
  说罢,一伙人就把棺材往屋里抬。吓得王老汉倒吸了一口冷气,急忙伸手拦住众人,说:“万万使不得!”
  正在推来让去,每天吃凉粉的那个老头,忽然骑马走过来。王老汉急忙上前,“扑通”跪倒,说:“阁老大人,你为咱宝鸡百姓免皇粮,罢萝卜贡,修水利,除贪官……小民感恩不尽没啥敬你,吃几碗凉粉算啥哩,你的寿材我是万万不能要的。”
  党阁老忙扶起王老汉,说:“你一辈子勤劳诚朴,晚年又没儿女,“老兄”略尽一点乡党情意。就不用推辞了。
  王老汉见阁老执意得很,只好收下。老俩口摸着寿材,惊喜得眼泪流个不住点。
  一百碗凉粉换了付描金大寿材的事,很快传进宝鸡城里。人们奔走相告,赞不绝口。唯有嫁妆铺子的胖掌柜,听到这消息,气得象吹胀了的壮猪,头一歪,昏倒在太师椅上。
  凉粉换棺材,气昏了胖掌柜,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其实,事出有因。
  原来,在三个多月前的一天,嫁妆铺子的胖掌柜,指派几个伙计,把一个乡下老汉,从铺子拉到当街,拳打脚踢。围观的人一打问,才知道老汉用二十两银子,在胖掌柜的铺子定做了一付棺材。他这天来取货,见棺板都是边角料凑合不说,尺码不够,人躺在里边,腿都伸不直。老汉气坏了。找胖掌柜退货。胖掌柜非但不退,反过来破口大骂。老头拉他见官,这才招来一顿毒打。胖掌柜指着倒在街心的老头,吼叫说:“看你*(左口右外)头窍,还想睡个好棺材,下一世等去吧。就这个货,要也是你的,不要也是你的。”
  说毕,扬长去了。围观的人,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同情老汉,却没一个站出来主持公道。原来胖掌柜的外甥是宝鸡县令,他爬在老虎背上。平日欺行霸市,巧取豪夺,人称刘捣鬼,阎王见了三分惧,哪个百姓惹得起?
  偏不偏,这事叫赶集的党阁老看着了。过了几天,阁老又来城里。胖掌柜忙迎上前,说铺子从南方运来一付楠木棺板,想给他老人家做付寿材,阁老拈须一笑,满口答应了。
  胖掌柜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急忙跑回铺子,着人遍请能工巧匠,花银三百多两,用了三月功夫,才把寿材做成了。这天,嫁妆铺子门前吹手喇叭响上天,鞭炮放破地,城中官绅
  都来观光庆贺,只见那寿材披红挂绿,就象一只斑斓猛虎;里边自绫襄漆,油得滴水不漏,外边亮得照人影影,用手一敲,声音象大钟,一面人厢上画着深潭龙出水,一面画着高山凤朝阳,棺盖上雕着池瑶仙女洗玉身,蓬莱金童玩麒麟;四梭一角,万花齐开,百鸟争鸣;棺头上还题了一幅对联:功劳齐天,业绩垂千古;恩盖大地,英名传万代。
  临近中午,阁老领着一帮人来到铺子,家人拿出棺材钱,胖掌柜说什么也不肯要。最后勉强收了二十两银子。阁老也不再推让,立即吩咐来人,抬了寿材,出东门,径向王老汉家里走去。
  胖掌柜想借做寿材,讨得阁老欢喜,然后依官挟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料想,阁老拿它还了凉粉帐。偏偏王老汉又是被他当街打骂过的买棺材的老头。他拍马不成,翻过来狠狠挨了一蹄子。从此以后,就象晒蔫了的茄子,再也硬不起来了。
  讲 述 者:冠存林 男 70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马营镇永清村
  搜集整理者:李 淳 
  流 传 地区:马营镇 
  搜 集 时间:1983年7月20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