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溪
很早的时候,青峰山有三个和尚在修行:一个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小点的徒弟,精明伶俐,就是有些奸滑。另一个年长点的,胖大憨厚,老实得有些过份,终日里笑呵呵的干活,倒也有些傻气。因此,人们叫他呱和尚。
呱和尚经常下山化缘,供师傅师弟吃喝。一次,他化缘回来,过了三十盘沟河,觉着两腿痒得难受。低头一看,见腿肚子上落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蟥,就慢慢抬起一条腿,大脚掌蹬在面前的石崖上,双手往腿上那么一捋,又朝后一甩,那些蚂蟥都被甩过西山梁,撩进了黑毛沟。从那以后,三十盘沟的蚂蟥就绝了迹,而黑毛沟里却遍地都是。呱和尚的大脚印也就永远印在那面石崖上,当地人叫佛脚石。
一日,他去沟中挑水,有一个七、八岁的胖女孩,邀他玩耍。他玩得快乐,就误了做饭。师傅很不高兴,呱佛爷只好如实说了。那师傅眯眼一想,这哪里是个胖女娃,分明是秦岭山中的人参精显灵了。如若吃了人参精,自己岂不立地成佛!于是,师傅转怒为喜,交给他一苗绣花针,针上穿了根长长的红丝线,要他次日将绣花针别在胖女娃的衣襟上。这呱和尚虽呱,心肠可好。他想:“这不是要害死胖妇女娃吗?干这缺德事还能成佛?”第二天,他便把师傅的打算告诉了人生娃娃,要她赶快躲开。人参娃娃很感激他,便从红花肚兜里掏出一颗野果子给他吃了,而后就走了。气得师傅火冒三丈,无论如何不能容他,但又赶他不走,看看没法,师傅师弟暗中一嘀咕,就有了主意。他们拿上行李要走,师傅还对他说说:“我和你师弟出去化缘,说不定那日才能回来,你看着办吧!”呱和尚还没听出话中之意,依然,呱声呱气的问:“洞里如今没柴没面了,你们走了,让我吃啥烧啥呀?”师傅没好气地说:“肚子饿了,你烧腿煮石头吃去。”说完之后,就让师弟搀着下山了。
日月似箭,光阴如梭。很快地过去了三个多月。师傅师弟高高兴兴的返回青峰山。原想他们走后这长时间,呱和尚没有吃的还不饿走!当他们回洞一看,惊得二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呱和尚不仅没饿走,而且还生出那么一股飘飘欲仙之气。半晌,师傅才问:“这些日子你是怎么打发的?呱和尚还是呱呵呵地说:“依照师傅的嘱咐,我就烧腿煮石头吃来。所以肚皮不曾饿着。”那师徒两人自然不相信。呱和尚想师傅也是又乏又饿了,便出洞拣了些石子儿,放入锅中,又坐在灶前的一只木墩上,向灶里伸进一条腿去,划火燃着。果然,不大一会儿,就将石头煮熟给他俩吃,他俩不但咬不动,还硌了牙,而呱和尚却吃得十分香甜。
说来也怪,青峰山的沟沟岔岔,什么庄稼都不能成熟,唯有这洋芋长得又大又好。那些洋芋的形状和颜色,居然和呱和尚留下的石头非常相象。人们说,这里的洋芋是呱和尚留下的。吃了能成佛得仙呢。
那师傅把呱和尚赶不走,饿不走,他们又想出了个坏主意,让呱和尚早上背一袋麦种去种地,呱和尚问:“让我啥时回来?”师傅背转身子看也不看他一眼,说:“啥时把麦收了,背着五袋粮食再回来。”他们知道这里根本就不长麦子,种也是白搭。实际上,他们还是要赶呱和尚走。
呱和尚也不管这些,背起麦种就走了。傍晚时分,正当师傅师弟二人乐呵呵地品茶谈笑的当儿,呱和尚扛着粮食进了洞,说:“师傅我回来了。这是刚收的麦子,你们看。”半晌,师傅才醒过神来了。反复查看了五袋黄亮亮的麦子,半信半疑。第二天,他俩尾随呱和尚来到沟垴,躲到大石后面,想看个究竟。原来,竟是那个逃掉了的人参娃娃帮忙。这师徒俩急不可耐,猛扑过去就捉人参娃娃。人参女娃娃撒腿便跑,一口气跑到峰顶悬崖边沿上,已经无路可走。从后边追来的师傅师弟见状大喜,饿虎扑羊一般,向人参女娃娃扑了过去。眼看就要捉住了,谁知那胖娃娃“嗖”地向上一窜,跃上半空。一心想成佛变仙的师傅师弟一齐落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了。
从那以后,呱和尚真的成了佛了。
又传说:“呱和尚中了师傅师弟之计,捉住了人参娃娃。师傅让师弟和呱和尚烧锅去煮。师弟怕热怕累溜走睡大觉去了,呱和尚竟把人参娃娃煮化成了汤。师傅原想呱和尚汤喝光了,人参肉就会剩下来,没想到锅里啥也没了,气得师傅夺过呱和尚手里的汤碗,一甩出去,不曾想那参汤竟泼在了洞口的石狮子和一只铁钟上面。那石狮子一蹿老高,斜空里就向北边奔去,那铁钟也飘然而起,向东南方飞走。急得瓜和尚大吼一声,捞起一把禅杖,先去追赶石狮子。眨眼间,石狮子已经跑出二十多里,眼看就要出山,呱和尚怕他伤人,就使劲将那禅杖投掷出去,不偏不依,禅刀正好劈掉了石狮的一只后腿,它也就翻身落下地来,歪在山根下。呱和尚这才放了心,回头又去追赶那只铁钟。遥遥地,便见那铁钟金光闪闪,飘飘前行,眼看那钟就要飞过嘉陵江了,呱和尚心急如焚,又是一声大喊,那钟闻声“哗”地落下地来。据说钟落地的那个地方就是汉(喊)中(钟)。
呱和尚成佛之后,就到处行医,为百姓消灾祛病。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青峰山修了庙,塑了金身。
讲 述 者:田 英 男 72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天王镇天王村
搜集整理者:田 溪
流 传 地区:天王镇
搜 集 时间:1982年5月5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