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宝鸡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拌汤棍

刘克俭


  甘肃省陇南山区的一面山坡上,长着一种奇异古怪的灌木。这种灌木质细而坚硬,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疙瘩。拐杖粗的棍上,小的如同珍珠,大的似元宝,形状千姿百态,摆布疏密不等。有一节光滑如镜,有一节就象珍珠串,有的活象龙头,有的形似凤尾。天然生成,却胜名匠精雕细刻。一些年老的长辈喜用它做拐杖。特别是道教师徒们常将此木取成七尺左右长,外出时随身携带,一则行走助力,二则防犯护身。由于产地独特,形状稀奇,故道教师徒弟子爱之如宝,至今还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为什么这种灌木稀有而别致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隆冬腊月,寒风刺骨,鹅毛大雪铺天盖地,人们都烧火取暖,无人外出上路,只有道教先师邱长春和马单阳师兄弟二人,行进心诚,不远千里,冒着严寒,路经陇南深山,前去五泉拜祖念经。二人已行三晶,来到一条狭窄的山沟。但见这里四面环山,山势岌岌可危。山沟里一条弯曲的小河,河水不大,早已结冰。满河滩的怪石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河岸上有一座土地庙,坐北向南,只有一间。虽说不大,但建造非常精巧。房脊上的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屋檐下紫窗红门,门框上雕刻着:“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的红底烫金对联。庙前一树红梅,树枝上落了一层白雪,红梅怒放,白雪相映,庙侧一丛翠竹,被积雪压弯了腰,雪落竹叶,青中夹白。一丈多远的山坡上,阔叶灌木已叶落无几,条条树枝上均披上银装。再向上看去,参天劲松枝叶茂盛,雪压松枝,显得更加苍劲挺拔。马单阳随口说道:“这真是松竹梅岁寒三友,雪中友情趣,香中别有颜。”邱长春接道:“梅雪争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辅梅一段香。”弟子二人观赏了一番,这时天色已晚,便进入庙内,燃着香火,拜过神像,铺开坐毡,背靠背地坐下休息。过了几个时辰,山静庙冷,寒气更加逼人,再加一天来水米未进,饥寒交迫,二人冻得哆哩哆嗦。此刻,邱爷心里念道:“要是有两碗热呼呼的油拌汤喝了,祛寒充饥,岂不是好。”就这么一想,竞被一向脚勤腿快的土地爷知道了。他便向离庙不远的一家农户走去。这家农户,老两口年过花甲,膝下无儿无女,靠种田为生,过活的倒也清闲。老俩口正在熟睡之中,老婆子突然似梦非梦地听到门外有人叫道:“二位施主,请烧两碗油拌汤送于庙内,两位弟子等候进膳。”老婆迷迷糊糊地推醒老伴说:“门外有人叫做两碗油拌汤送进庙里,我起来给烧饭去?”老汉起身往窗外看了看说道:“深更半夜,雪路又没脚印,哪有什么人叫门,想必是做梦罢了,快睡吧!”老婆心想:也许如此。俩人又睡了。刚睡着,土地爷又叫了一次,老婆又推醒老伴说:“又有人叫了,我看你先去庙里看看,是不是有人等候。”老头听了,穿衣下炕,往土地庙走去。离庙不远,他从半开着的门里看进去,虽说供台上的香炉里只有三柱香,可整个庙里亮如白昼,非同往常,果然有两个道士背坐一起,冻得直打哆嗦。他二话没说,便转身向家里走去。刚进家门,老伴已做好了油拌汤,装进了小罐。老头说明情况后,接过饭罐,急忙送去,来到庙内,他向邱、马俩人说道:“让二位师傅久等了,请快趁热用膳。”邱爷接过饭罐,十分欢欣说:“老施主辛苦了,弟子这里有礼!”说着,躬身行礼。然后,要把饭分给师兄马单阳一半共用。谁知性情刚直的马单阳却认为,半晚时辰,良民送膳,定是师弟的心眼。他先向老人赔礼道歉,然后对邱长春训道:“你我修道行善,为的是给良民免灾降福,岂能轻易打搅老百姓!”说着,火气大发,用铲在坐毡中间一拉,将坐毡割为两半,自己卷起一半,出门离去。邱长春一看,脸红耳烧。一气之下,随手将油拌汤泼向庙外的山坡上,油拌汤的面团粘到树枝上。长成了满身疙疙瘩瘩的灌木。从此,人们就把这种灌木称做拌汤木。把这种木棍称之为拌汤棍了。
  讲 述 者:付 长 男 65岁 初小 汉族 农民 马营镇明星村
  搜集整理者:刘克俭
  流 传 地区:甘肃陇南
  搜 集 时间:1987年2月16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