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放
过去在金台观玉皇阁楼上廊檐下,挂着广盏红纱灯笼,每到日落,道士就将它点亮。为什么道士们对悬挂红灯如此精心?因为这里有一段传说:
清初,凤翔府有一名叫张存孝的少年,下成都贩卖杂货,小本经营。
由於长途跋涉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存孝浑身生了疱疮,头痛脑热,挨到绵阳再也走不动了,只好留下治病。
后来,疱疮见好,又因水土不服,泻得浑身无力,数月不见好转。只得将杂货、驮骡折卖治病,一年后病愈时已只靠给人帮工乞食了。
这天,存孝给城外一家帮工,边劈着竹篾边望着北方的天空,思念着孤苦的母亲,想着、想着,不禁泪下。
这时只见一位正向主人讨水吃罢,满头银发,身穿破衲,目光熠熠的老道回身问道:“看你装束不像本地人氏,何故伤心落泪?”
存孝见问,就将自己生病滞留之事一一告知,并难过地说:“我自幼丧父,母亲忍饥挨饿将我养大,只因身单体弱,不胜劳力。实想贩卖赚钱,养家糊口。不料一别三年,音讯全无,不知我娘可在。今生只要回得家乡,与老娘相伴,纵是饥寒亦不远行了”。
老道听完劝慰一番:“难得你有此孝心,我也是凤翔府宝鸡人氏,正欲回去,你若愿意就和我结伴一路化缘回去,也有个相互照应。”
存孝一听十分高兴,即愿同行。转思又说:“我在绵阳三年,乡邻待我甚亲,即刻就走、实感不安,道长可否暂留一日,容我各家辞行再走。”老道听了十分高兴地说:“辞行实礼也,恰我还有事待理。现在天色将晚,明日一早同往宝鸡”。
存孝说:“我每日劳作,那道观未曾去过。若天黑路远,如何找得到。”老道思忖一番说:“我在观上悬一红灯,你向有灯处走就行了。”
辞行后果天已后夜。存孝急忙向城外北山奔去。远远望着那熠熠闪光的红灯,存孝思母心切、也顾不得路陌难行,跌跌撞撞,·泥水卧石全然不顾,终於赶到了北山的道观门前。
望着巍峨的道观,看着高悬在楼檐下的灯笼,存孝终於松了口气。只是观门紧闭,本想叫门,又恐夜深惊动观内,就在门口等候。因太劳累依着门礅睡着了……。这时,只见老道引着自己和白发老娘相见、母子相偎、痛诉离别衷肠……。“起来!起来!”存孝睁眼一看,一手执扫帚的小道士对自己在喊:“道家仙境,怎能任意横卧!”存孝连忙起身说:“小道长,有一老道,昨日和我相约在此,今晨同往宝鸡。”小道士嗔道:“你这人莫非一觉睡糊涂了,连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两人正在相争,从门内走出一位道士。小道士向其请安:“住持到了。”存孝忙将自己遭遇和老道约返回乡之事一一向住持说明。住持看着高悬在玉皇阁上的灯笼十分惊讶:观内何时曾命人挂过红灯?定是三丰仙人所为,又见存孝忠厚朴实,风尘仆仆非邪恶之 人,即明白了其中真谛。便对存孝说:“此处即为金台观所在,你已经到宝鸡了,你所说道人已在观中,你我一同去见。”
存孝来到观内三丰洞中,只见上面端坐之仙人正是昨日老道,甚是惊讶。见其双履沾满雨露,象是长途跋涉所致。连忙焚香礼拜,感其引路之恩。
回到凤翔,母子相见,邻里探望。存孝讲说了张三丰悬灯引路返乡之事,众人莫不为其孝心感动天地、神人相助而欢呼传颂。
从此金台观玉皇阁上的灯笼一直挂了三百多年。
出处: 《金台文史资料》第1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