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宝鸡》
自从电发明之后,幻灯、电影在欧洲最早出现。其实,早在公元前,中国就出现了“幻灯”——那是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剪叶为“人”,借助烛光在窗纸上照影让太子取乐,尔后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皮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宝鸡地区历史悠久。它是在晚间采用灯光照射的方法,经过表演者的挑动操作,使雕刻精巧玲珑的皮影人物造型、体态、动作、神情反映到银幕上,随着音乐的伴奏,配以唱腔,表演出各种故事情节,给人们以戏剧艺术的享受。人们赞其为“隔纸说话,影子抒情,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在陕西分为东路,西路两大派,宝鸡皮影称为西路皮影,造型古朴大方,色彩沉着明快,图案简括清晰,形象生动活泼。皮影人物也借鉴剪纸艺术特点,多以侧面形象刻制。
皮影制作材料以牛、驴皮为主,经过工艺加工,去毛刮平,制成半透明的皮张,尔后进行绘画、细刻、精雕。公正、忠厚、善良者雕以正貌,奸诈、刁邪者则刻以丑像,再借助色彩渲染,更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制成后为防止色彩磨损脱落,均涂以桐油或透明漆。每个人物的关节都要制成活动的,再加配挑杆,即可操作表演.演出一台皮影戏,配制人物至少要20多个身子,百余个头面,还要有比较完整的衬景道具,如房屋、桌椅、床帐,车马、树木、花草、刀枪、棍棒等。
宝鸡皮影以岐山、凤翔、宝鸡县、眉县、陇县为主。皮影艺人农忙种地,农闲从艺,三到八人即可成为一个小剧团,行装道具简便,费用低廉,能深入山乡僻野,很受山区群众欢迎。目前,宝鸡农村仍有许多皮影表演、雕刻高手。宝鸡县有位贾烈贤,双平能挑四人四马、表演皮影人物的马上马下十八般武艺,镫里藏身,杀回马枪,马上射箭,甚为梢彩,晁峪乡皮影戏班,自制影人道具,雕刻精致,表演自如,有立体感。
皮影近年来又以它特有的造型、色彩作为美术品展览而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的赞赏。1985年2月,“宝鸡民间艺术展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东侧的中央美术学院展出时,一座大玻璃橱柜中悬挂三组皮影人物,透过乳白的灯光,显露出栩栩如生的优美形象。这三组作品的作者都是宝鸡民间的老艺人,他们精湛的工艺,受到中国和世界观众的一致赞扬。后来,宝鸡皮影艺术还有幸出访欧洲,令西方人耳目一新,
木偶戏,也是宝鸡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戏剧艺术之一。在西周故地岐山县,木偶戏闻名遐迩。有一宋氏富户,清末时自家创办一木偶戏班,精心制作一幢能活动的木偶戏台,油漆彩绘,供自家玩乐消遣。每逢县城内外大小古会,便用马车拉上“活动木偶舞台”进行演出,曾风靡一时。30年代,五丈原、安乐乡一带先后出现过多家木偶戏班。
木偶与皮影是一朵并蒂双开的姊妹艺术之花。它们的唱腔都以秦腔为主,在乐器演奏、配唱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80年代以来,皮影和木偶戏在造型、设施、表演、灯光、配唱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由录音机播放代替人唱和伴奏的“一人台”皮影,木偶戏也以崭新面貌同观众见面,古老的民间艺术又表露出了崭新的艺术生机。
出处: 《神秘的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