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志》
“以洞产硝而名之也。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绕溪河上游①,悬崖万仞,下有洞,阔丈余。土人间束炬往探,洞内石门高低广狭各异。仰视则悬石参差如欲坠然。入十数里有男女履痕:男亦脚长尺余,五指印泥一一可辨,女足双钩不盈三寸。又前,回环曲折,约二十里许,抵一大涧,水声潺潺,寒气侵入肌骨。涧上支板为桥,往探者惧怖,皆临涧而返。后因修志,采访者欲探其奇,抵涧边见大人迹似方涉水过者,心骇甚,亦亟返焉。惜乎!桃源不远,而渔人竟无敢问津也。” (引文同前)]
①疑权河上游,即今硝洞。洞口高4.7米,宽7.7米,现存主洞长63米,宽6米。洞口30米段为坍塌物堆积,上行70米进入主洞大厅,长38米、宽18米、高约12米。有侧洞5,各深约15~25米不等。形状各异,或象牛鼻,或象扇子,或曲折通山顶。最深处有一蝙蝠洞,在石壁之上,距底约8米,蝙蝠成群;大厅中有一水潭,直径约3米,系洞顶滴水所积。石壁缝隙间有岩浆出露。大厅总面积528平方米,平坦。洞外为密林,路极狭险。1950年,匪首曾泽安曾据此洞叛乱,后被剿灭。部队进洞将主洞内一石门堵塞,现不通。当地传说其洞情形如旧志所记凝硝洞。
出处: 《紫阳县志》